19世纪末才首现“先进”的开花大炮?

黑狗安德2024-04-07 00:57:17  103

能够爆炸的炮弹,其实早在600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被发明,但是却因为实际运用中的高错误率而普遍不受待见。于是长达五六百年的古代炮兵实战史上,90%的时间,还在都习惯性的使用实心铸铁球外加大量铁砂的普通弹丸。2公里之外的“远距离”打击,就靠实心铁球的动能破坏效应;而对近距离有生目标的扇形杀伤,则主要靠飞散的铁砂。实战效果都是立竿见影、非常有效!不过总有人幻想可以把抛射到2公里之外的实心铁球再产生二次爆炸效应,那样就完美了。但是前面已经说了:先人工点燃炮弹本身,再二次发射出去的做法非常容易出现差错。要么在炮膛里面就先炸了;要么飞行到半空就炸裂;恰好命中立即爆炸的时机很难准确掌握。即使一切都算完美的命中,还有一个爆炸威力,

不足的大问题。历史上不同国家,都有人试验性搞过空心的铸铁炮弹,在里面装填上黑火药,然后专门留下一个插入延时引信的发火孔,再把这种可爆炸的弹丸有引信与发火孔的一侧,朝向炮膛内的黑火药装填。或者干脆在装填入炮膛之前,就把发射药与可爆炸的炮弹做成一个整体,一起从炮口装填到炮膛之内,这就是最原始的前膛整装爆炸开火弹。发射药用防潮纸筒包装,可爆炸的球形铸铁炮弹放在前部。装入炮膛后,炮兵在火炮的火门处,先插入长钢锥刺穿纸筒发射药的一侧,然后再填入发火引信准备随时引爆。而炮弹本身的引信则在发射瞬间被自动点燃。如此操作,原则上就不会出现炮弹被打出去以前,就被提前引爆的错误,与当今二踢脚的引爆原理大同小异。不过这种已经大幅度,

改进后的铸铁爆炸弹,仍然非常原始而且性能同样不稳定,说到底还是一个引信系统过于简单的老问题。于是直到1850年代初爆发的克里木战争,战场上密集发射的大量“炮弹”,有8成以上仍然都是实心铁球,经常出现一阵密集炮击后,被轰击的阵地上到处都是“铁西瓜”的可笑场景。真正的“开花炮弹”,是与近代膛线与圆柱椎体炮弹一起被发明出来的。最典型的就是阿姆斯特朗后膛炮与配套的开花弹。膛线配合非传统球形炮弹,是炮弹的最大射程最终超过2.5公里历史极限的直接原因;这个因素甚至早于无烟硝化棉新式发射药的发明。膛线可以为炮弹带来稳定的自旋效应,而圆柱椎体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并且炮弹本身有了稳定的向前指向性,于是近代化的、可靠的新式引信也同时发明了。

这种引信是靠发射出膛瞬间的巨大动能激发的惯性引信。而且可以根据目标的远近,提前设定好配合距离本身的爆炸时间差,以确保炮弹撞击目标的瞬间恰好发生爆炸。发射前先拔掉引信的保险,再从后膛装入。此时为近现代后膛火炮配套的炮弹与引爆技术,都已近乎完善,唯独还没有同步发明的就是后来更威猛的硝化棉发射药与猛炸药。因此阿姆斯特朗后膛炮与配套的圆柱椎体开花爆炸弹,已经是600多年黑火药运用史上最终登峰造极的绝唱。其在1860到1890年代之间的这30年,是当时战场上一等一的“现代化”武器。湘军能剿灭太平军,一直到后来收复整个西北,高价引进的阿姆斯特朗开花炮恰是最为趁手的大杀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5446.html
0
最新回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