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按照最新的架构,陆军的编制一共是13个集团军,隶属于5大战区。
这13个集团军从第71集团军开始,一直到第83集团军。每个集团军都是久经沙场的百战雄师,追根溯源的话,每个集团军都有一部曲折辉煌的历史。
这本小集子尝试去挖掘追溯一下各个集团军的前世今生,看一看那些已经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来龙去脉。。。
至于为什么最新的集团军编制从第71开始,这是大有深意的,并不是随意安排。
根据周恩来总理1947年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三年年军事计划》,其中明确提出:
“要以建军500万为目标,三年时间内将51个步兵纵队发展至70个。”
这里的“纵队”,后来都改编为“军”,也就是说1到70军的番号早在1947年就有所规划,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这些番号基本都被或长或短地使用过。所以最新的番号从第71开始。
好,言归正传,来看一下第76集团军的前世今生。
2016年开始的新一轮军改结束后,我国将原本的七大军区整合为了5大战区,下辖13个陆军集团军,其中东部战区、北部战区和中部战区各下辖3个集团军,西部战区和南部战区各下辖两个集团军。
五大战区各有各的防务任务,从防区范围来看,西部战区的覆盖范围最大,防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重庆和四川在内,所负责的防区与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相邻,众所周知,这个区域的情况并不是很稳定,周边有些国家经常蠢蠢欲动,西部战区的防务任务很重。
这种情况下,在广袤的西部战区只部署两个集团军是否够用?这可能是很多军迷的疑问。
答案是肯定的,西部战区第76和第77两大集团军,装备精良,战力强悍。两军已经全面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和合成旅建设,加起来拥有十几个现代化轻、重型合成旅,且拥有多支炮兵旅、防空旅和特战旅等作战单元,大量装备包括15式轻坦、99A式重坦以及武直10武装直升机和04A步战车在内的先进武器装备,这两大集团军的信息化程度和装备性能远不是周边国家那些山地师所能比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支强大的后备支援力量,这就是隶属于新疆军区的4个现代化合成师。这4个合成师的力量相当于两个集团军。
“天山雄师”:全装备99A主战坦克的合成团。
“高原劲旅”:大量装备15式轻型主战坦克和04A步兵战车等新型装备。
“天山铁骑”:拥有各类现代化装备的合成团。
“新西兰红军师”:实力强大的合成团。
最新一轮军改,除了设立五大战区,将原来的18个集团军整编为13个集团军外,还有下面两个主要变化。
1,各个省军区剥离作战部队,转隶至国防动员系统,只有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和北京卫戍区例外;
2,推进“师改旅”,将原先的“师团营”三级编制改为“旅营”两级编制。
陆军的13个集团军已全面改制,集团军直接下辖若干个合成旅和兵种旅(如防空旅、勤务支援旅等),合成旅下设若干个合成营和兵种营,实现了高度合成化和机动化。
目前,唯一还保留着师级建制的,除了北京卫戍区下辖的警卫师之外,只有新疆军区的四个合成师。
新疆军区,西藏军区,西部战区陆军都属于副战区级单位,都由陆军总部直接领导和管理,并接受西部战区的指挥。
所以,西部战区的力量足够强大,足以防卫西部广袤的国土和漫长的边境线。
本文要介绍的正是西部战区的主力部队之一,第76集团军。
第76集团军军部位于青海省西宁市,76集团军是解放军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一支作战部队。
第76集团军下辖合成第12旅,第56旅,第62旅,第149旅,第181旅,第182旅,以及陆航第76旅,炮兵第76旅,防空第76旅,特战第76旅,工化第76旅,勤务支援第76旅。
其实仔细看一下集团军下属各个旅的番号,基本可以追溯这个旅的出身。比如合成12旅,原来就是21集团军下面的坦克12师,而56旅,则来源于原47集团军的56师,149旅来自原13集团军的第149师,军改后被拆分为第76集团军“铁拳旅”和第77集团军“两不怕旅”。62旅,181旅,182旅都是原来21集团军下属的部队。
所以可以说,第76集团军来源于原第21集团军和第47集团军,也有第13集团军的一小部分,其中以第21集团军为主。
第21集团军源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2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1945年10月,由新四军第2师第4、第5旅和第4师第9旅,在山东峄县组成新四军第2纵队,由罗炳辉任司令员兼政委,韦国清任副司令员,赵启民任副政委,詹化雨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2纵下辖第4、第5、第9旅共三个旅,兵力共计2.4万余人。
1946年1月,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6月,该纵队第5旅调归淮南军区建制。
1945年11月,以新四军第4师第11、第12旅为基础,在淮北组成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兼政委,饶子健任副司令员,姚运良任参谋长,王学武任政治部主任,9纵下辖6个团,兵力共1万余人。
1946年7月,在朝阳集战役中,第2纵队主攻,第9纵队阻援,全歼国民党军第92旅。8月,第2、第9纵队参加泗县战役,给国民党军第172师以重创;10月至11月,参加淮阴、涟水保卫战;12月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第69师;1947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在苏北方向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第7军及第11、第74、第28师北进的任务。
1947年2月,第2、第9纵队在山东省郯城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韦国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副司令员,康志强任副政委,詹化雨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原第2纵队第4旅编为第4师,朱绍清任师长,高志荣任政委;第9纵队除一部改编为淮北支队外,其余编为第5师,姚运良任师长,秦贤安任政委。原第2纵队第9旅编为第6师,滕海清任师长兼政委。华野2纵全军共2.9万余人。
1948年2月,第2纵队奉命南下华中,与第11、第12纵队组成苏北兵团,开辟威胁敌京沪心脏地区之苏北战场。3月,滕海清接任2纵司令员。参加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2纵队在徐州以北韩庄,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高志荣任副军长,吴咏湘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原第4师改称第61师,胡炜任师长,王静敏任师政治委员;第5师改称第62师,周纯麟任师长,周世忠任师政治委员;第6师改称第63师,吴华夺任师长,谢锡玉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6万余人。
1949年4月,第21军参加渡江战役,解放杭州,尔后进军温州、宁波、奉化、象山等地。8月,赴临海剿匪。其间,第63师奉命入闽作战,9月归建。10月,发起温州湾战役,攻占洞头、鹿栖、大嵛山等岛屿。11月,攻击六横、桃花等岛屿。1950年3月至5月,参加舟山战役,尔后担负浙东、浙南和闽北地区的海防任务。
1953年3月,第21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金城战役等作战,1958年8月回国。
关于华野2纵的下属各部队的具体沿革情况可以参照以下资料。
2纵第四师
鄂豫皖红28军(1935年2月)—新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2月)—新四军第二师四旅(1941年2月)—新四军第二纵队四旅(1945年10月)—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四旅(1946年1月)—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四师(1947年2月)—第21军61师(1949年2月)
2纵第五师
八路军第四纵队五旅(1940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1941年2月)—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1945年11月)—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五师(1947年2月)—第21军62师(1949年2月)
2纵第六师
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1938年12月)—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1939年9月)—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合编组建,1940年9月)—新四军第三师九旅(1941年2月)—新四军第四师九旅(1941年9月)—新四军第二纵队九旅(1945年10月)—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九旅(1946年1月)—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六师(1947年2月)—第21军63师(1949年2月)
由此可见2纵主要由新四军2师和4师的部队组成,2师由高敬亭的四支队发展而来,而4师则是彭雪枫的部队,四支队在新四军序列中是最强的一个支队,其力量差不多等于其他三个支队之和,可惜的是高敬亭事件之后,受到很大影响,不过即使这样,2师的战力在新四军7个师中间,也是不落下风的。
实际上华野2纵成立之初,兵力是华东野战军9个纵队之首,并且其中的主力都是纯血的华中新四军老部队,野战军领导对于2纵是寄予厚望的。
可惜的是,2纵在后来的大战中,没有太多的高光表现,相比其他兄弟纵队,属于是高开低走。
华野序列中,1纵,4纵,6纵,也就是有名的叶王陶组合,以野战闻名;攻坚的话,以3纵和9纵最为亮眼,后来成立的13纵也非常出色;10纵以阻击出名,排炮不动,必是10纵;8纵则是攻防俱佳。几个老兄弟中,只有2纵没有打出什么特点。非常令人惋惜。
说到2纵,有几个人必须要提。
彭雪枫,罗炳辉,张爱萍,韦国清,张震,滕海清
彭雪枫,1907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
1921年秋,投奔在天津教书的伯父,并考入南开中学。是周恩来总理的校友。
1925年在爱国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建立了育德中学学生自治会,彭雪枫被选为会长。6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彭雪枫被派到烟台刘珍年部二十一师做兵运工作,后奉派往福山做农运工作。
1930年5月,彭雪枫受中央军委指派前往鄂东南红军第五军工作,6月初到达红五军第五纵队,任该纵队第三大队长。不久后,红五军为基础成立了红三军团,下辖第五、第八军,彭雪枫升任红八军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
1932年春,指挥二师参加宜(黄)乐(安)战役,荣获“红星奖章”。
1933年5月,彭雪枫调任红三军团四师政委,率部东征,连战皆捷,进逼福州。
1935年2月,因部队在长征中减员严重,在扎西地区缩编,红三军团五师编为十三团,彭雪枫任团长。
1938年9月,遵照中央指示,彭雪枫带领小股部队转向豫东,创建豫皖苏根据地。
1939年11月,奉新四军军部命令,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
1940年8月,八路军的344旅、新二旅与六支队的部分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
1943年3月,率部参加山子头自卫反击战,大获全胜,活捉苏鲁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击毙顽军头目王光夏及独立第六旅旅长李仲寰。
1944年9月上旬,在围歼夏邑县八里庄顽军李光明支队的战斗中,彭雪枫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37岁。
彭雪枫在红三军团中是很有影响力的将领,军中常称大小彭,大彭是指彭德怀,小彭就是彭雪枫。在彭总上调至红军总部之后,红三军团基本以彭雪枫为主,整编为陕甘支队时,一支队司令员林彪,二支队司令员就是彭雪枫。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改编为七师一旅,这事彭雪枫和黄克诚实际上是八路军总部和新四军之间的一条纽带。
彭雪枫位列36位军事家之列,如果彭雪枫没有牺牲,以他的资历,估计是华野副政委的级别,授衔的话必是大将。
罗炳辉,1897年12月出生在云南彝良,不过罗炳辉不是少数民族,是汉族。后来有部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就是讲的罗炳辉的故事。
1915年,在当时云南的唐继尧部当兵。由于罗炳辉肯吃苦,不久就被提升为三等中士。后来当上了唐继尧的随行军士,大概就是副官之类的角色。
1921年,滇军顾品珍、叶荃率军逼近省城,逼唐继尧下野。身为副官的罗炳辉随同唐继尧与唐继虞赴香港。罗炳辉后离开二唐。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
1929年7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指挥以吉安为中心的赣西数县武装起义,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团长。
1930年长汀会议后,罗炳辉被任命为红十二军的代理军长、军长,后又被任命为红九军团军团长。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罗炳辉率红九军团突出重围,抢渡湘江,进入西南地区。
1935 年,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渡过金沙江,从西昌进入凉山彝区,后与中央红军主力在将台堡、会宁城会师。
1938年,罗炳辉被任命为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
1939年5月,随叶挺北渡长江。7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
1941年?,罗炳辉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后担任师长。
1946年4月,罗炳辉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
1946年6月21 日,罗炳辉因脑溢血而去世,终年49岁。
罗炳辉也是36位军事家之一,他如果参加授衔,也是大将级别。
张爱萍1910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达县。1925年春入达县中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任学生会副主席。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9年6月赴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委员、副书记。
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14军1师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中队长、大队长。
1930年底,张爱萍调到中央苏区,历任共青团闽西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共青团苏区中央局秘书长,共青团万太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中央反帝拥苏大同盟青年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等职。
1934年春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9月担任红3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
长征中,历任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第11团、第13团政委。
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
1936年6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上半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
1938年春,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同年4月,赴浙江金华进行统战工作。8月赴河南确山,组建新四军挺进纵队。
1939年1月,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同年6月,任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开辟了包括5县16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同年1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后任八路军苏皖纵队政委。
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3师第9旅旅长,第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
1942年12月,任第3师副师长兼第8旅旅长、政委,兼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及盐阜地委书记。
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同志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因在战斗中头部负重伤,赴苏联治疗。
1948年底,伤愈回国,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
渡江战役伊始,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1951年初,张爱萍任解放军第7兵团暨浙江军区司令员。后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华东局委员。
1954年8月,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自1959年9月,先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专委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特殊时期,张爱萍被批斗、囚禁达6年之久,左腿致残。
1975年3月,复出担任国防科委主任。
1977年3月后,历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并兼任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
1980年5月,成功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同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军委科装委合并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同年11月,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1987年11月,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2003年7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张爱萍和彭雪枫一样,都是红三军团的老人,彭雪枫牺牲之后,张爱萍从三师调至四师,接任彭雪枫的职务。
华中野战军成立时,按说应该是张爱萍担任9纵司令员的,不知何故,张爱萍调任总部任副司令员,由张震任9纵司令员。如果是张爱萍任9纵司令员的话,合并成华野2纵时,大概率是由资历更深的张爱萍担任司令员,而不是韦国清。那样的话,2纵的发展或许会不太一样。
韦国清,1913年9月2日出生于广西东兰县,1928年夏参加农民自卫军。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参加百色起义,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
1931年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7月随部队进入中央苏区,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1932年在瑞金红军学校学习,后任连长、军事教员。
1934年初入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学习,毕业后任中共红军大学总支书记。长征初期,任中央红军干部团特科营营长。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任红军大学特科团代理团长。
1937年1月任红军教导师特科团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韦国清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
1938年5月任抗日军政大学第6大队大队长。后参与组建抗大第一分校,先后任训练部部长、副校长兼教育长。
1940年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政治委员。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9旅政治委员、旅长,后兼淮北军区第1分区司令员和中共淮北区第一地委书记、军区参谋长。
1944年9月任新四军第4师副师长。
1945年协助师长张爱萍指挥部队攻克泗阳、睢宁、泗县、五河、永城、灵壁、萧县等县城。
抗日战争胜利后,韦国清任新四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徐州执行小组中共首席代表、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8年3月任苏北兵团司令员。
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政治委员。4月参加渡江战役。8月兼任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和市长。
1950年,奉命率军事顾问团赴越南,帮助越南人民军进行抗法战争,任顾问团团长。
1951年7月回国,任公安军副司令员。
1952年10月再赴越南,参与指挥西北战役和奠边府战役。
1955年被任命为广西省长、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
1958年起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中共广西区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
1962年被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
1964、1966年分别兼任广西、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6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6年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7年起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9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
韦国清红七军出身,红军时期的资历略差,所以没能获得一级八一勋章,后来发展越来越好,甚至超越了老领导,在三野的一帮将领当中算是级别最高的几人之一。
2纵成立时,司令员只能是韦国清和张震二选一,韦国清虽是政工干部出身,在之前的数次战役中也表现出不错的军事指挥能力,再加上资历较张震要深不少,所以韦国清担任司令员,张震任副司令员,也是应有之义。
2纵没能打出来,也不能说是韦国清指挥不力,毕竟一支部队的战力和多种因素有关。。。
张震,1914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曾两次参加“平江扑城”暴动。
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震任红五军第2纵队特务大队宣传员、第1师第1团宣传队队长。
1931年起任红三军团第5军第1师第1团4连政治指导员,第4师第10团通信主任、营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张震先后任红三军团第4师第10团作战参谋、第3营营长、团管理主任,红一军团第4师通信主任等职。
1936年5月,任红一军团第4师第12团参谋长。
1937年2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震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总务科科长。
1938年2月,调赴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历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参谋长、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等职。
1940年2月,任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同年6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参谋长。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
1943年3月,协助彭雪枫指挥第4师第9旅一举粉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生俘韩德勤及其部属千余人、击毙数百人,粉碎了顽军东西合击新四军的图谋。
1944年8月,与彭雪枫指挥部队进行西进战役。随后与韦国清一起指挥了华中地区反顽作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永城北部保安山战役,歼顽军3600余人。同年12月,兼任新四军第4师第11旅旅长和淮北路西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张震任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7年2月,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先后参与指挥了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东等战役。
1948年3月起,任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协助粟裕指挥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
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后兼华东军区参谋长,参与指挥渡江战役、上海战役。
1952年3月调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53年5月赴朝鲜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代军长兼政治委员。
1954年12月入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9月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1962年9月任院长。
特殊时期,张震被下放到武汉钢铁公司机械总厂劳动。
1970年12月,复出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1975年8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
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委员。
1978年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
1980年1月,张震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85年11月,担任国防大学校长,1990年4月兼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
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199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
张震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2015年9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张震也是红三军团出身,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的革命道路上遇到过两个贵人,对他帮助极大,一个是彭雪枫,另一位就是粟裕。
在华野序列的纵队司令当中,张震算是年纪最小的。不过按照三野参谋长的职务来说,1955年授上将也是有可能的,其他几个野战军的参谋长刘亚楼,萧克,李达,包括华野的前任参谋长宋时轮,陈士榘都是上将,当然华北军区的唐延杰,一野的阎揆要也是中将,他们几个中将应该还是资历略有欠缺。
不过张震后来的发展非常给力,可能是三野将领之中最高的一位。。。
滕海清,1909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
1929年参加霍山游击队,任赤卫大队大队长。
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4军第10师班长、副连长、连长、师部通信队排长。
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苏区西征入川,历任巴中游击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红30军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
长征到陕北后,任红4军第10师28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教导大队大队长。
1938年3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奉派到新四军,任游击支队第2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后任游击支队第2团团长,八路军第4纵队第5旅旅长,新四军4师第11、第9旅旅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第9旅由淮北进入鲁南,划归山东野战军建制,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9旅旅长,后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6师师长、第13纵队副司令员、第2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21军军长。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继任第21军军长并兼政治委员。
1951年入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毕业后留任高级系一班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1954年6月起任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战役法教授会副主任。翌年调任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1961年起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和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主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1987年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7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
滕海清是2纵里面,为数不多的出身于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和其他红四将领的特点一样,滕海清也是一名骁勇善战的猛将,他的指挥能力和带兵能力,是相当出色的。在新四军四师草创期间,滕海清可以说是彭雪枫最倚重的将领。
在韦国清之后,接任2纵司令员,也充分说明滕海清的能力是得到了华野领导的充分认可的。
1949年,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属第三野战军,滕海清任军长。参加渡江战役,攻占南京、上海、武汉、杭州、宁波、象山等地。
1950年,参加舟山战役,及台州地区剿匪斗争。
1953年3月入朝轮战,参加了金城反击战,朝鲜停战后长期留守朝鲜,直至1958年7月回国,隶属北京军区,驻山西大同。
1965年10月第63师187团8连因在战备训练中表现突出,被国防部授予“英雄八连”荣誉称号。
1967年,第二十一军调入陕西宝鸡,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
1985年,解放军陆军共撤销了11个军部,保留了24个军,并将原先以步兵为主的军,升级成多兵种合成的集团军。除两个机械化军外,其余的22个军统一整编为集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集团军。
2017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以原18个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
总结一下,华野2纵起点很高,解放战争期间高开低走,建国后发展得很好,多轮军改之后,主体依然存在,而当年华野的好几支主力部队已经陆续消失。。。
华野2纵出来的几位主官,建国后都发展得非常好,这个在华野所有纵队之中也是独一份。。。
说完21集团军,再说说76集团军的另外一部分47集团军。
第47集团军源自第47军,也就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
1945年10月,由八路军第359旅一部组成的南下第2支队3个团共4000余人经扩编补充,部队人数达到1万余人,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
1946年1月,第359旅进至北满地区与松江军区第4军分区合并,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吉黑军区(北满军区)独立第1旅,辖7个团。5月,独立第1旅复称第359旅。
1947年1月,在吉林省扶余县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2月,以吉北军分区警卫团与舒兰、榆树两县各1个独立团组成独立第3师;以吉林军区警备第1旅第1团、警备第2旅第4团、第24旅第70团组成东满独立师。
1947年9月,独立第1、第3师和东满独立师依次改称第28、第29、第30师,于吉林省敦化县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梁兴初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治委员,刘型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由孔石泉任主任,黄炜华任参谋长。方强任副司令员,全纵队共3万余人。
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归东北野战军建制。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仍属东北野战军建制。梁兴初任军长(后曹里怀),周赤萍任政治委员,方强任副军长(后晏福生、杨秀坤)。后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黄炜华任参谋长(后刘子云),孔石泉任政治部主任(后刘西元兼,再后陈发洪)。所辖第28、第29、第30师及新调入的独立第8师依次改称第139、第140、第141、第160师,全军共5.6万余人。
1948年12月~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军主力进至北平(今北京)、天津间,担负阻击北平国民党军可能向天津突围的任务。北平和平解放后,第160师改称第207师,调归平津卫戍区司令部建制;东北军区直属整训第1师改称第160师,调归第47军建制。
1949年5月,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9月,第160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第140师留驻湘西。
1950年1月,第47军改归湖南军区建制并兼湘西军区;
1951年2月,第47军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参加抗美援朝;
1954年9月回国后,驻防雷州半岛;
1960年,移防湖南衡阳;
1970年,第47军移防陕西;
1985年,第47军被列为简编集团军,改编为第47集团军;
1985年12月至1987年6月,赴云南老山地区参加对越南的两山战役;
2016年,转隶西部战区陆军。
第47军在四野序列中,也就算是中等战力吧,主要是那些王牌军过于耀眼。不过和21军一样,虽然当年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后劲很足,很多王牌兄弟部队在一轮一轮的军改中陆续消失,而47军一直屹立不倒。这和这支部队军纪严明,英雄辈出有关。
最后要特别提一下56旅,也就是第47集团军的56师。
这个师并不是一开始就在47军的,而是在1985年从19军转隶47军的。56师转隶多次,经历堪称传奇。
56师起源于1945年10月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6旅,旅长政委分别是王天祥和刘华清,该旅是以冀南军区第19、25、28团为基础成立的。第6旅成军之后,辖第16团、第17团、第18团及独立团。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第6旅番号及建制未调整。1949年2月,该旅改称第10军29师。师长政委分别是周发田和于笑虹,下辖第85、第86、第87团。
1950年2月,大西南战事结束后,第10军兼川南军区,第29师奉命兼内江军分区。
以此为起点,第29师先后经历了9次转隶:
第一次转隶
1951年1月,第29师与内江军分区分建,转隶第15军赴朝参战。在朝期间,第29师随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及阵地防御作战、上甘岭战役等战役战斗,毙、伤、俘敌1.7万余人,涌现出了“一级英雄”、“特等功臣”邱少云。
第二次转隶
1961年6月,第15军改编为空降兵第15军,第29师转隶武汉军区直属。
第三次转隶
1967年8月,第29师复归空15军领导,重回“千岁军”序列。
第四次转隶
1968年10月,第29师转隶新建的第17军序列。1969年12月,第29师改称第49师,下属各团番号调整为第145、第146、第147团和师炮兵团。
第五次转隶
1973年2月,第17军撤编,第49师再次划武汉军区直属。师部由河南信阳移驻湖北花园。
第六次转隶
1976年3月,第49师跨军区转隶兰州军区。移防甘肃武威,编入新建的第19军建制,番号改为第56师,下属各团番号也随之调整为第166、第167、第168团及炮兵团。
第七次转隶
1985年9月,第19军撤编,第56师转隶第47集团军,并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
第八次转隶
2016年2月,兰州军区撤编,摩步第56旅转隶西部战区陆军。
第九次转隶
2017年新一轮军改,第47集团军番号停用,摩步第56旅转隶西部战区陆军第76集团军建制,并执行合成旅编制。
第29师前前后后经历了9次转隶,番号一换再换。历经精简整编而屹立不倒,这在我军军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