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加速下沉! 两款新车「月」交付均破万, 舱泊一体“起量”

高工智能汽车2024-11-02 10:33:16  86

智能座舱的新一轮升级潮,正在蓄力。

10月18日,四维图新在年度用户大会上正式推出基于SA8155P芯片的越级体验舱泊一体方案,面向10-15万车型,极简配置,满足高频功能,实现了从信息娱乐、导航辅助到自动泊车的全面升级。

而这套方案的首个量产交付项目就是来自滴滴与小鹏合作的M03车型,今年8月上市,9月交付量就已经实现超万辆的成绩。

在此之前,今年8月,吉利旗下的纯电SUV银河E5正式上市,率先实现了“舱泊一体”计算平台的量产上车。据了解,该车搭载了基于芯擎科技“龍鹰一号”开发的单芯片“舱泊一体”解决方案,高效集成了AVM(全景环视系统)、APA全自动泊车等功能。

而作为吉利银河定位于10-15万价位的主力车型,银河E5上市首月就实现了单月交付破万辆的成绩。在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汪凯看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如何通过优化算法、软件适配、高度集成等方式,进一步帮助车厂降本增效已经成为了车企智能化竞争的核心关键。

尤其是在整车降本压力增大、新势力开始主攻15万元以下价位市场以及智能化普及加速背景下,传统分布式架构基础上的硬件集成,成为行业的主流趋势。

以自动泊车为例,不同等级(APA、HPA、VPA等)的系统(包括传感器、芯片、控制器以及软件算法),供应商报价从数百元到两三千元不等。

这个价格区间,基本上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基础L2(一体机方案)以及高速NOA(极简硬件版本)的报价相当。这也意味着,泊车的软硬解耦,势在必行。“也是目前最显而易见的降本路径。”

众所周知,“舱泊一体”概念,源于几年前高通8155平台的问世。相比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主流座舱芯片,前者在CPU、GPU以及AI算力上都实现了核心指标的大幅度提升(最多可支持6颗摄像头,还有最高4 TOPS的AI算力)。此前,也有一些企业实现了在8155上跑通最高支持记忆泊车的能力。

不过,过去几年时间,考虑到中高端车型是智能化的主力,舱、驾依旧保持各自发力的节奏。其中,泊车部分最先被行车域控集成,尤其是英伟达平台的算力支持;此外,也有部分车型上马基于TDA4的高性价行泊一体方案。

然而,对于市场来说,15万元以下车型才是销量主力。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15万元以下乘用车交付占比(整体市场总量)仍达到45%左右;同时,这个价位区间,有接近7成没有配置任何ADAS功能;此外,ADAS配置车型,绝大部分以低成本的前视一体机方案为主。

这为“舱泊一体”方案提供了绝佳的导入机会。

比如,“龍鹰一号”单芯片“舱泊一体”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支持4路高清屏,并且可以支持DMS、OMS,还可以拓展支持AVM、APA/RPA/HPA等泊车功能;更关键的是,相比传统方案,采用该方案就可以为单车节省成本约700-1200元。

同时,在系统安全部分,配置了满足ASIL-D安全等级的ARM Cortex-R52内核(功能安全岛)、信息加密引擎等“安全岛”。对于一部分系统安全要求更高的车企来说,这显然是一款比高通8155更放心的芯片。

尤其是8 TOPS的独立NPU提供的AI算力,甚至可以支持基础ADAS(L2)的进一步集成,这对于15万元以下车型,尤其是10万元级别车新来说,足够满足后续新车安全法规的要求。

而在辅易航智能科技看来,舱泊一体1.0时代,主要是接入环视摄像头+超声波雷达,集成泊车算法,实现APA等基础泊车功能;而在舱泊一体2.0时代,则可以介入AI大模型以及更多的舱内传感器,如DMS、OMS等,并且可以实现部分的智驾功能。

目前,辅易航不仅提供成熟可靠的泊车硬件传感器产品,更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并实现了“模块化”智能泊车系统算法;能够灵活适配不同车型和个性化需求,既能单独提供高性价比的泊车软硬件系统,也能够针对舱泊、行泊一体化的需求,提供所需的传感器硬件及核心算法IP。

不过,在核心计算平台的选择上,市场也有一些分歧。

目前,国内不少座舱Tier1也在推动高通8255(高通骁龙8155升级版)舱泊一体方案的落地,但成本和适配车型的价位显然仍需要市场的验证。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套方案主要还是为高通8775的舱驾(舱行泊一体)方案铺路。

同时,考虑到高通平台的智驾功能落地暂无成功案例,相关的软件算法开发商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后续包括基于8775开发的高速NOA等高阶功能,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也还是一个问号。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国内能够基于高通8775平台拿出一套可以量产交付ADAS功能的软件供应商,还仅仅是极少数(比如,卓驭、Momenta、博世)。此外,这套方案还需要座舱和智驾供应商合作才能完成。目前,仅有博世可以提供一套完整的全栈舱驾融合解决方案。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智能座舱开始,融合基础的L2及L2+功能,将是当前舱驾融合产品的主要落地方向,从系统复杂度来看,更具量产可行性。”某种意义上来看,智驾就像是座舱里的一个“APP”。只不过这个APP对安全的要求极高,开发难度极大。

实际上,从车企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对于15万元以下市场,舱驾一体的座舱部分主要提供一些接近8155方案体验的功能就够了,智驾就是一些L2的基本功能,不需要做太多算法的更新迭代。”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当下舱泊一体市场的启动,将是座舱Tier1进入舱驾融合时代的一次试水;同时,在相对有限算力的座舱计算平台实现最佳的泊车性能和体验,也是一大挑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4447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