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了闷了,每天都在抠抠搜搜的过日子,可月底一对账,又发现白忙活了。
工资一到账就所剩无几,感觉也没有过度消费,只能埋怨自己的收入太低。
殊不知,有些钱真的可以存下来,但没有逼迫一下自己,导致不经意间就从指缝中溜走了。
存款余额是一个人的底气,也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之下。
你可以说自己没钱,但不能是真的穷,有些气质是装不出来的。
如果暂时无法提升收入水平,控制消费则是首要任务,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资本总是想方设法刺激客户的消费欲望,营造出一种“羊毛不薅白不薅”的感觉。
比如一杯奶茶,原价19.9元,平台赠送一张五折优惠券,等于19.9元可以买两杯,我们就感觉捡到了便宜。
可要是忍住美食的诱惑,就可以用省下的19.9元,解决一顿午饭。
类似的营销模式还有很多,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花钱无感才最可怕。
所以我认为,很多人存不到钱的根本原因,与信用卡脱不了关系,必须要先斩断才行。
第一,“先用后还”感受良好。
信用卡问世以来,主打的噱头就是“先用后还”,不怕消费者手头暂时拮据,银行可以先垫钱,最长能享受50天免息。
手机上输入密码,心仪的商品就飞奔而来,没有现金付款时候的难以割舍,稍微心细一些的朋友,也就是在买单的过程中,看看哪家银行的信用卡有更大的优惠。
这样的消费体验确实挺不错,只是看到了一串数字的减少,不花一分钱就能先享受商品服务,万一不喜欢还能退了,感觉白嫖了银行一个多月。
日常生活中,很多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就会说服自己先买来看看,可也就三分钟热度,不知不觉花了很多冤枉钱。
第二,信用卡活动推波助澜。
银行不是慈善家,推出信用卡产品也是为了赚钱,只要消费者通过银行的渠道付款,就可以做到“雁过拔毛”,赚点手续费。
为了吸引客户消费,银行会适时推出很多优惠和满减活动,表面上是让用户薅羊毛,实际上是刺激消费,扩大客群。
有些非必要开支,本来还在犹豫,看到银行的活动力度还不错,就不想失去这么好的机会,一咬牙把东西给买回来了。
最能推波助澜的活动,就是银行的“满额赠送”,要求客户消费满多少钱,然后赠送一些消费券,有些朋友可能处于临界点,想达标的心思就停不下来。
第三,分期业务累加负债。
从专业角度来说,信用卡分期业务真的很不划算,年化利率都高达15%以上,平摊下来感觉压力可控,实际上负担很重,单纯就是解决了客户还款能力不足的问题。
每当有新款手机上市,银行就会推出相应的分期还款计划,很多年轻人的手机明明还挺好用,但想着一个月才还几百块钱,便毅然决然的淘汰了旧手机。
“还钱一时爽,还款火葬场”,分期付款的过程非常难熬,每个月的工资都要拿出一部分去填坑,压根存不下钱,还累加了更多的债务。
当然,如果可以争取到银行的免息政策,每个月只需要还本金,那必要性的开支,还是可以尝试分期还款。
人性的弱点最难拿捏,消费欲望很容易被左右,要是回到以前,没有所谓的透支额度,买什么东西都得用现钱,相信很多的想法都会被劝退。
因此,想要好好存钱,第一步就是把信用卡全部销户,或者仅留下一两张备用,并且严格控制消费总额,把血汗钱牢牢握在手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39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