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为什么说生孩子是家事也是国事?

上游新闻2024-11-01 07:40:36  39

生还是不生又成了热点。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

应该说,措施还是很有诚意,在生育保险、休假制度、生育补贴、儿童保护、托育普惠、教育资源供给、住房政策支持等方面,都有考量。

政策友好,年轻人买不买账,有待进一步观察,但生孩子这事,确实是大事。不仅关乎每个家庭的未来和幸福,更与整个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生育问题成为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重庆市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市民推着婴儿车享受着秋日暖阳。刘辉摄/视觉重庆

01

毫无疑问,生孩子是家事。

中国人向来崇尚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向往承欢膝下,多子多福。

这样的崇尚和向往不仅体现着中国人对家族延续的深切期望,更蕴含着对亲情、孝道以及家庭和谐的美好追求,而孩子,就像一颗小苗,带着露珠,满含期望。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往往承载着父母的爱与期待,将为家庭带来希望和喜悦。而孩子的成长,也会给家庭留下无数珍贵的回忆。他们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妈妈,都是生活中无比美好的瞬间。

孩子也是家庭未来的依靠和保障。当父母老去,孩子可以给予照顾和关爱,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虽然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相较过去已经有所淡化,但子女在家庭中的保障作用依然不可忽视。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居家养老的比例大约占90%。

对许多家庭来说,孩子也是他们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父母们努力工作、拼搏进取,这种家庭责任感也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有人说,中国式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最有责任感的父母。

社会发展到今天,家庭在生育决策上也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新观念的冲击,养育成本的攀升,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让相当一部分年轻家庭对生育充满焦虑。

《中国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约68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许多夫妻为了追求事业发展,担心生孩子会影响自己的职业晋升,特别对于女性来说,生育可能面临职场歧视、职业中断等问题,这使得她们在生育问题上更加谨慎。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与上一代人相比,现代年轻人的家庭观、婚恋观、生育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生不一定恋爱、恋爱不一定结婚、结婚不一定生子”的观念在年轻人中颇有“市场”。相比上一辈,他们更加独立、更追求自我发展与快乐,更热爱自由,生育的意愿相对较低。

礼嘉街道富安社区,悠山郡幼儿园托育班的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自己换鞋。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02

人口问题,又从来都是“国之大者”。

我们常说,家国天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就是这个道理。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生育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

当下,我国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

合理的人口结构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如果出现老龄化加剧、生育率下降等问题,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忆人,占总人口的21.1%。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减少,社会抚养压力增大。如果生育率持续低迷,未来劳动力市场将面临短缺,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

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生育率长期低下,劳动力不足,已经使部分行业发展受限,不得不依赖外来移民来补充劳动力,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充足的人力供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为例,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为制造业等行业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而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人的创造力更加重要。

但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一些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现象,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压力。鼓励年轻人优生优育,增加新生人口,目的是维持人口规模在合理水平,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保障国家的持续繁荣。

人口合理增长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的合理增长和分布有助于维持社会的平稳和谐。一旦人口过度老龄化或急剧减少,便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增大、消费市场萎缩、社会活力下降等。而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口结构和适度的人口规模,能够为社会提供稳定的消费群体和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

站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下一代是确保民族延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需要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传承和发扬。新生命的诞生,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他们将学习和继承本民族的语言、习俗、价值观等,使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永远无法脱离社会属性。为了应对当下所面临的人口负增长困境,从国家出台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减轻家庭负担,释放生育潜能,也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更好发展。

沙坪坝区小龙坎街道龙泉路社区的一家托育早教中心,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玩游戏。孙凯芳摄/视觉重庆

03

有人说,现在出现了不少“三无”青年,即“无房贷、无车贷、无后代”。年轻人焦虑,父母亲犯愁,何解?

事实上,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迫在眉睫,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生育和养育的良好环境。

政策优化是基石。完善生育政策体系,政府应根据人口形势的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生育政策。除了全面落实三孩等政策外,还需配套一系列相关政策,如简化生育登记手续,为家庭提供便捷的服务。对于生育多孩家庭,在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上给予适当倾斜,例如在子女入学时,优先保障其就近入学的权利,避免因生育多孩而给家庭带来教育资源获取的困难。此外,还要强化生育保险保障,健全生育休假制度,加强政策执行监督。

经济保障是关键。加大生育补贴力度,设立专项补贴基金,可采用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保障资金来源。对低收入家庭和生育多孩家庭给予长期性重点扶持。此外,还要设法提供税收优惠措施,扩大个税扣除范围,给予企业税收激励,对积极支持员工生育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强化住房保障,制定针对生育家庭的购房优惠政策,如降低首付比例、给予贷款利率优惠等等。

就业环境是保障。政府应推动灵活工作安排,鼓励企业提供弹性工作时间、远程办公等灵活工作模式。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励企业积极响应。例如,对实施灵活工作制度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授予“生育友好型企业”称号,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社会声誉。此外,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女性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加强职业女性权益保护,避免将生育因素作为负面评价指标。

服务体系是支撑。加大普惠托育服务的投入,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托育机构。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通过社区、学校等渠道,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特别是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

文化引领是动力。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和生育观。加强婚恋教育和生育教育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生育意识。组织开展各类社交活动,为年轻人提供相识、相知、相爱的平台。例如,举办单身青年交友活动、婚恋文化节等,促进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拓宽年轻人的社交圈子,提高他们对婚恋和生育的关注度。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局中人”,都必须明确,生育是个人或家庭基于自身实际作出的选择,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不能简单地用一套标准来衡量所有人的生育行为,更不能将生育视为一种义务或责任强加于人。我们要大力鼓励年轻人生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育观,也要叮嘱他们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焦虑。

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应对人口挑战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一个真正对生育友好、充满活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代。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3713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