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传出一则爆炸性新闻,我国突然暂停中企赴欧建厂,德国因此损失300亿,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接连传出“噩耗”,一系列连锁反应接踵而至,那么,我国为何突然要暂停赴欧建厂?接下来,又将引发什么严重后果?
中国车企暂停赴欧投资
日前据报道,中国要求国内车企,暂停在欧盟的扩充项目,包括寻找建设新基地、签署新协议,甚至连品牌宣传等相关工作也全部被叫停。
近期,外媒发现,已经有不少中企叫停了对欧洲投资建厂的相关工作。比如国内某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决定暂停在德国的两家电池工厂项目投资,且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复工时间。
这两家工厂,分别位于德国的萨尔州和勃兰登堡州。位于萨尔州的是一座电池模组和装配工厂,于2020年11月进入规划阶段,设计产能高达24吉瓦时,按照原计划,将在2024年之内竣工。
位于勃兰登堡州的工厂则是在2022年宣布建设的一座电芯工厂,设计年产电芯16吉瓦时,原本计划在2025年正式投产。但如今这两家工厂已经全面叫停。德国因此损失价值300亿人民币的投资项目。不仅如此,德国还有可能失去在整个欧洲的动力电池发展机会。
作为大众、宝马、奔驰等知名汽车制造商的诞生地,德国汽车制造基础雄厚,技术先进,在全球新动能加速转换的背景下,德国无疑是欧洲电动汽车生产领头羊。
据统计,2023年德国共生产了127万辆电动汽车,其中,纯电动车产量达到了95.5万辆,在全球范围内,位居第二,仅次于我国。
按照德国的计划,到2023年德国将注册1000万辆电动汽车,以目前现有的车辆保有量,电动车市场份额将占到20%到25%左右。但进入2024年,德国的电动汽车发展却不容乐观,原本计划持续到2024年底的电动车补贴计划,在今年的预算修订后,突然宣布搁浅,资金保证的缺失、市场的疲软、以及电池制造商所面临的困境等,都证明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在电动汽车领域在本土制造的乏力。
与此同时,欧洲电动汽车销量也出现了明显下滑。据悉,今年8月,欧盟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锐减43.9%,并且已经连续4个月呈下降趋势。其中德国作为欧盟电动车市场第一大支柱,销量下跌68.8%。
另外,欧洲电池制造商也正在面临着多重困境。前不久欧洲电池行业的标杆北伏,曝出裁减大约1600名员工、暂停生产阴极活性材料、推迟新建电池超级工厂计划等种种负面新闻。
这足以说明,欧洲电动电池领域正处于保持对外依赖的严峻阶段,尤其是在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方面对我国的依赖程度正在持续上升。据相关专家估计,到2030年,欧盟锂电池和燃料电池对中国的依存度,很有可能堪比俄乌冲突之前,欧盟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如今中企又叫停在欧洲建厂,未来欧洲如果无法及时解决锂电池和燃料电池供应问题,将影响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进程,在科技驱动全球化浪潮的当下,传统汽车领域正在面临一场大变革,如果欧洲无法及时抓住这次机会,成功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无疑将在未来更多新领域中被远远甩在身后,到那时不只是经济损失,欧盟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将受到打击。
我国为何要停止中企赴欧建厂?
早在去年10月,欧盟便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双方围绕对华征收进口电动车加收关税展开谈判,然而截止到目前,历时一年,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不仅如此,今年6月,欧盟委员会还披露,将在7月4日起开始实行对中国进口电池电动汽车征收的临时关税水平。按照欧盟的政策,在原有10%的关税基础上,根据不同厂商,加征7.8%到35.3%不等的反补贴税,比如比亚迪加征税率17.4%、上汽加征税率37.6%等。针对这一政策,法国、意大利、波兰等十个国家表示赞成。不过,这一征收关税政策在欧盟内部也同样存在分歧,匈牙利就对此表示反对,另外德国的三大车企也纷纷提出反对声音。今年7月,欧盟委员会就这一政策举行第一次投票时,德国曾表示弃权,但紧接着德国也感受到了欧洲工业界施加的压力。
在10月4日欧盟成员国进行的表决投票中,正式通过了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这一提议。
其目的显而易见,为了遏制中国电车在欧洲市场日益增长的份额,以此起到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减少对中国产品和技术的依赖性。但我国也明确表示,欧洲加征关税就会失去投资。并且对欧盟成员国内的消费者而言,加征关税,还将增加他们购买中国电动车的成本。
而我国如今已经暂停中企赴欧建厂,这也让欧盟原本想要借对华加征关税,迫使中企绕过关税赴欧建厂的算盘落空,
好在欧盟做出关税决定后,中欧对华协商仍未停止,双方也将开启新一轮磋商,这也让这场贸易较量出现了新的转机。只不过,在接下来的协商谈判中,欧盟也将因此失去更多底气和选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3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