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架以色列战机出动,千里奔袭伊朗,这会对中东局势造成怎样的影响?而在以军动手之际,德黑兰方面透露,他们已经准备实施反击,1000多枚导弹就位,这会让中东冲突进一步升级,使得地区性战争爆发吗?
在沉默25天后,以色列依然决定对伊朗进行报复,在10月25日出动战机,飞越了大半个中东,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实施了空袭。不过在下达行动命令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防长加兰特都在地下秘密指挥所。很明显,伊朗上次的大规模导弹袭击,已经让以色列高层非常忌惮。
有意思的是,此前黎巴嫩真主党使用无人机,对内塔尼亚胡住所实施袭击,但后者并不在家里。从这个情况看,在伊朗系的远程袭击强度、频率大幅度提升后,内塔尼亚胡等人未来会有不少日子,要在地下设施度过了。
而从袭击情况看,确实很有“以色列特色”。距离伊朗导弹袭击过去了足足25天,以色列一直没有动手,期间还发生了“报复伊朗计划”泄露的事件。但就在外界普遍认为,以色列或借坡下驴,放弃对伊朗的报复时,他们却实施了大规模奔袭。可见内塔尼亚胡终究是咽不下这口气,不想对德黑兰当局让步。
美国很头痛,因为以色列报复伊朗的时间点,实在是太敏感了。现在距离美国总统大选,只有一周多的时间了,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博弈空前激烈。因此,美国拜登政府不希望中东局势升级。就在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第11次飞往中东,想要缓和局势,用外交手段化解冲突。结果布林肯前脚刚回到华盛顿,以色列后脚就奔袭伊朗,完全不给美国面子。
问题来了,以色列这次的袭击,对中东局势有怎样的影响?会引发地区性大战吗?
实际上,从以色列和伊朗的举动看,他们很明显进入了“回合制战斗模式”,双方都有政治、军事方面的需求,也在互相试探对手的底线。不过,伊朗不希望卷入全面军事冲突。以色列则在经历了伊朗大规模导弹打击后,更想要美国出面替自己“解局”。
而从军事能力看,无论是以色列,还是伊朗,都没有把握击溃对手。从某种程度看,以色列国防军(IDF)就是一支小号的美军,他们配置了全套的美国先进装备,还接受了一系列美军的培训。在战术方面,IDF也与美军一样,在远程打击中非常依赖战机、军舰和战略轰炸机,缺乏陆基战术导弹。因此,除了军机长途奔袭,以色列没有其他的远程打击手段。
面对IDF的这套战术,伊朗系武装已经研发了应对方式,那就是构建地下防御体系。被以色列围困在加沙地带10多年的哈里斯,就靠着地下通道,展开机动性防御作战,坚持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而构建了更复杂、坚固地下防御系统的黎巴嫩真主党,则更让IDF头痛。入侵黎巴嫩不到一个月,IDF方面就表示,他们即将结束地面行动,这就是间接承认失败。
伊朗则与以色列的情况正好相反,他们的空军力量存在严重问题。美国数十年的严厉制裁,使得伊朗只能改造巴列维王朝留下来的F-14战机,勉强维持自己的空中力量。因此在100架以军战机闯入领空后,伊朗空军无法进行有效应对,只能放任其行动。不过,伊朗拥有初步的工业体系,研发了自己的防空系统。而且,伊朗还拥有老旧的美式防空导弹,并进口了大批的俄罗斯S-300。靠着数量的优势,伊朗能有效应对以军的空袭。
而在陆基战术导弹方面,伊朗就进入了自己的“优势区间”。此前,伊朗对以色列本土的导弹打击,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弹道导弹一次发射数量最多,对特定目标打击最密集的军事行动。这次以色列实施空袭后,德黑兰方面很快宣布,他们保留对以色列实施反击的权利,并表示已经有超过1000枚导弹就位,随时能进行发射。上次伊朗的180枚导弹,就打穿了以色列的三层防空网,若再来1000多枚导弹,效果可以想象。
正是因为都有重创对手的能力,以色列和伊朗都不想进行“决战”。其实从去年10月,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后,以伊是在三个“战场”上同时交手。除了直接交锋,伊朗已经构建了“抵抗之弧”体系,扶持真主党、哈马斯等组织对以色列持续施压。而在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数十年对周边国家实施渗透,多次对伊朗系重要人物实施“斩首行动”。
同时,伊朗和以色列还在进行外交博弈,主要对象是阿拉伯国家。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高层对话,劝说沙特等国站在以色列这边。然而,以色列屡次背信弃义,多次在临时停火协议达成后,又悍然发动袭击,使得做担保的美西方颜面扫地。伊朗虽然渠道不多,但在中国的促成下,已经与沙特握手言和,双方还准备举行联合军演。这次以军空袭伊朗,阿拉伯国家还集体发表声明,谴责这场行动。
不得不说,在外交博弈这方面,以色列可以说昏招迭出。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只是劝了几句,以色列居然就把黎巴嫩维和法军视为目标,对其附近开火。被激怒的马克龙已经带领数十个国家,给黎巴嫩筹款10亿欧元,还追加了1亿欧元的援助。以色列的做法,是把所有势力都逼到他们对立面。若这种局面维持下去,伊朗大概率能笑到最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1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