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GL8可以“闭眼入”的三大理由

汽车人时刻变形2024-10-20 15:07:13  58

文 /《汽车人》吴毓

10月18日,别克拉开“双11”的大幕,宣布GL8陆上公务舱“限时钜惠”19.79万元起,并享受至高3万元置换补贴,包括1.5万元“国补”与1.5万元本品置换补贴。

大厂

很多时候,选车会被五光十色的标签迷惑,而忽略其中一个关键且必要因素——大厂出品。

不是说“大厂出品”一定好,但“小厂出品”的表现并不总能令人满意。毕竟买车不是买口罩,戴了感觉不舒服,可以随手丢掉。其中的机会成本,不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愿意且能够承担。

大厂出品,首先意味着时间。

从宏观看,所有的大厂都是从小厂发展而来,不说百年风雨周期轮回,只谈见证了经历了汽车的发展——踩过坑趟过雷淹过水也碰过火,大到车身板材需要双面防腐,小到车窗按钮压力几何,都有经验数据的积累,都能根据市场反馈而调整。

即使在货架产品百花齐放的今天,也要知道哪个真正适合自己,买回来该如何调校设定……这不是一两位带头大哥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三年五年注册个商标就能搞定的。

从微观看,产品的打磨同样需要时间。

GL8的定型投产,经历超3万小时系统耐久测试、600万公里的累计整车试验里程、1500万公里当量台架试验历程;还有超过78项的三电系统、超50项的底盘系统与车机系统极限工况,以及至少两次的极端气候测试……

其它不说,仅“至少两次极端气候测试”,就不是所有品牌所有产品都能做到。

极端气候测试,首要是极热与极寒。第一次测试中发现的问题隐患,要整改要补强要优化要升级,之后还要再经过至少一轮的极端气候下测试与验证(不排除有两三次的可能),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验证闭环……这意味着至少24个月的时间。

有的品牌从注册到今天都没有36个月,又怎么可能完成这“两轮极端气候测试”?

或许有的品牌可以将这一时间周期压缩到个位数,边测试边销售,边验证边OTA……但首批用户就要承担起小白鼠试验员的“责任”。对这样的品牌有信心、对这样的产品不排斥的用户,我相信是少数派。

规模

大厂出品,还意味着规模。

前段时间披起三色雨布的SUV,既有悠久历史也有惊人售价,但依然发生了A柱漏雨的低级错误。排除设计问题工艺问题品控问题与责任心问题之后,生产规模是个躲不过去的话题。

对工业制造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越是小批量生产,制造品质越难以稳定。所以,对于小批量的订单,任何一家工厂都是“拒绝”的,要么报个天价,要么签个免责——很可能机器还没调好,这一批次的生产已经到量了。如果这时候加严抽检、怒而返工,连裤衩都能赔个干净。

汽车制造,尤其强调规模与品质的关系。初建产线的产能设定在15万辆,既有规模效益的考量,也有制造品质的原因。新车投产之初,产能总要慢慢“爬坡”(提高),而不是一蹴而就达到设计产能,就是要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抽检-调整-再抽检”的循环,根据制造品质逐步优化工艺、逐步提高节拍率。

兼顾产能与品质,没有捷径可循,唯有时间可以依靠。

车企确实在研发环节、工艺环节的投入海量资源,但时间也是资源,规模更难以绕过。前者给了车企补强与优化的窗口,后者让补强与优化的实践变成可以展示的成果。所以,产量越大的车型,品控越有保证;销量越大的车型,用户口碑越好。

GL8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什么地位?一辆MPV,25年销售200万辆!它的背后是累计销量接近3000万辆的别克。这样的产品,当然品质有保证、价值有保证、使用有保证。

限时

无人质疑别克GL8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它有超5.2米的车身长度,七座布局,每个座位都挺直腰伸开腿,每个座位是VIP,坐车的人自然会叮嘱“下次还用它”;超3米的轴距,小巷子它能轻松过,窄车位它也能轻松停,开车的人会暗赞“幸好开的是它”。

也无人质疑别克GL8的宜商宜家场景多元。它可以是商务用车,马斯克落浦东机场去南汇看工厂,用GL8接送绝无不妥,舒适度远超XY+Cyber;它也可以是奶爸车,早晨送下午接,晚上再跑一个课外班,在车上刷剧在车上小憩还能在车上赶PPT……

别克利用“双11”的时机,打出“限时优惠”的大旗,起步价进入20万元区间,距离惦记它的人又进了一步。

既然以“双11”为引子,那么19.79万元就不是长期行为——迟至11月底,大概率是要返回原点。收价,不仅是对品牌对产品的保护,也是对既有购车用户的尊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9094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