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块1瓦。”
这是22年前光伏板的价格。彼时,天合光能创始人、董事长高纪凡才刚刚投身光伏事业不久,一行18个人去西藏开发光伏电站,彼时的价格每瓦超过100元。如今,在经历了多个产业周期之后,光伏组件目前的价格已经下降到每瓦0.6-0.7元钱。
在中国,很少有哪个行业能够像光伏一样,十年间将成本整体降下来90%多。并且,太阳能相关技术在全球做到了遥遥领先,彻底改变了二十年前“三头在外”的局面,实现了如今的“三个世界第一”。
“中国光伏用20年向世界做了一个道‘证明题’。”回顾中国光伏发展史,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央视《对话》节目声情并茂的朗读他《写给行业的一封信》时,用了这样绝佳的形容。
但成就卓著的中国光伏,发展的并不顺利。如今的中国光伏,再度深陷危机,公认已经处于“第四次周期底部”。行业洗牌已近一年了,惨烈程度超乎想象,9月一个月内至少有8家光伏制造企业宣布破产,黯然离场。
从来没有一个行业,会如此这般“往死里折腾”。这也难怪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在《对话》节目中恨铁不成钢地说,国内很多产业都存在产能内卷问题,但论价格战,没有谁比光伏行业杀的更凶。把自己卷到供需失衡、一分钱也不赚,光伏行业怎么就成了“最笨”的那一个?
就连牌桌上的龙头企业们也不好过,半年报上的数据成为“寒冬有多冷”的凄惨标注——如果不算海外市场营收,2024年很可能没有一家企业是赚钱的。剧烈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让中国光伏掉进了非理性市场——“卖的越多、亏的越多”。
中国光伏何以至此?
2024年以来,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已经足够多。在今日(10月12日)正式播出的央视《对话》节目中,七大光伏头部企业的掌门人罕见同台,在碰撞中得出了如下共识:一是同质化竞争;二是企业与行业自律性不足;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同台论道”的7位企业家,分别来自于——天合光能、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协鑫集团、TCL中环、正泰新能。截止10月11日,这七家公司(或其旗下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超过4000亿。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市值缩水后,最近它们都大幅反弹,多家企业重新回到千亿以上。这给中国光伏人些许慰藉,也传递出了希望和信心。
“我认为我们的三九天已经过去了,接下来(行业气候)不会比三九更寒冷了。“钟宝申在《对话》的舞台上坦言。这代表了中国光伏企业家们的集体心声。
冬天虽然寒冷,但冬天也是“强健身体”谋发展的最好时机。中国光伏企业要如何跨越寒冬?要向何处去寻找信心?且看光伏大佬们的思想碰撞和闪光智慧!
“所有人都不赚钱”
用一个字来概括光伏行业最大的现实,那就是:亏钱。
光伏行业的公司在2024年普遍陷入了大面积亏损,过去一年极致低价竞争的结果都写在了账本上。上半年,仅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少数公司交出了盈利的“成绩单”。对此,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坦言,“上半年虽然盈利了,但距我们自己的预期还是差距很大的。晶科在去年的净利润是74个亿,今年下滑的很厉害。”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则表示,“如果年报还亏的话,这将是通威在A股市场上市23年来的首亏。(这轮周期)确实可怕。”
从整个大行业的供需情况来看,光伏上市公司的亏损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目前中国国内的光伏制造产能,保守估计都要超过1000GW。那么中国市场乃至全球的需求怎么样?券商的预测是到2024年底,新增装机增长30%左右,对应的组件需求规模在650~700GW之间;中国光伏协会的预计则是470~520GW。
按此计算,到今年年底,上述1000GW产能的利用率将有多低,可想而知。
在《对话》现场,大佬们的共识是,行业陷入泡沫,首要一个原因是供强需弱,供需严重失衡。
在更早之前,包括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在内的专家就意识到了产能过剩的潜在危机。李俊峰提及了更本质的原因——过去三年,光伏行业在大干快上的发展惯性中没能及时“踩下刹车”。
李俊峰在《对话》节目现场参与讨论
实际上,作为光伏行业资深的专家智囊,李俊峰在过去几年不止一次提醒企业家们,“今年能不能少干一点?”
在争夺红利期的激烈竞争中,企业家的竞争思维往往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因此也导致了非理性的低价竞争、跨界竞争。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政策的变化,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变了,现阶段的发展逻辑也在变,行业产能盲目扩张却没有变。
李俊峰在《对话》现场意味深长的表示,“光伏行业过去十年,花了很多力气解决了“少”和“不够”的问题,满足不了需求,才会通过政府加大投资、通过技术的进步,把量和规模搞上去。现如今,市场环境不同了!行业应该学会慢下来。”
但当市场环境需要企业“慢下来”的时候,企业家们却显得束手无策了。这是一切问题的起点。
光伏危机的另一个原因,大佬们指向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过去二十年,产品同质化,模式同质化,制造同质化,知识产权还不受保护,导致行业的竞争门槛太低了。”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对话》节目现场
关于要怎么破解同质化竞争,隆基可能是眼下最有发言权的企业之一。2023年第三季度,隆基提出“全面押注BC技术路线”,激起行业千层浪。当大多数企业还在享受TOPCon红利时,隆基试图另辟蹊径找到新的“蓝海”。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的思考是,“要摆脱同质化,那就需要走差异化的竞争道路,这也是隆基一直在探索的。”
实际上,隆基并没有停下产能扩张,不过是选择“把最大规模的产能布局在BC上”。“我们将在2025年一季度将BC二代产品推向市场。我们的BC二代,就是差异化的产品,目前客户的反馈及给出的价格都在我们的预期之内,希望最终带动企业经营的好转。”钟宝申说。
“自律方能走出周期”
《对话》节目中,李东生是首次以“TCL中环董事长”的身份与其余六位大佬坐在一起。
今年上半年,TCL集团的整体营收增长了28%,旗下硅片业务(TCL中环)却是最“拖后腿”的,下降超50%。但李东生以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制造产业周期的经验来看,对眼下这轮危机并不悲观。
“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我亲自跳下来(做光伏),因为我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前景是有坚定的信心的。”李东生说。
TCL中环董事长李东生在《对话》节目现场
与光伏类似,李东生麾下TCL集团、华星光电所在的面板行业早已经历过多轮周期和危机。过去几年,显示面板也曾处于“供大于求”的市场状态。李东升表示,面板行业通过调整,慢慢走出了周期。经过多年竞争,整个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全球参与者已经不到10家。”
关于如何应对周期,李东生与几位企业家一致“划重点”的是这四个字:行业自律。
李东生回顾面板行业的调整,“一方面是兼并重组,让部分企业战略性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行业自律,企业能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来规避非理性的竞争,最终让产业的整体经营状况稳定下来。”
谈到如何提振光伏发展信心,正泰新能董事长陆川将“行业自律”写在答题板上后说,行业走出低谷,一定要有赖于企业在产能和经营上的自律。而“行业自律”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一是企业要对自身的生产行为有所预判,“卖的越多、亏得越多”肯定是不理性的,投标价格走低也都是企业自己“投出来”的。未来企业应回归到对于扩张速度的把握、定价机制的把握上;
其次,在企业之间形成清晰共识的情况下,行业内包括协会、主管部门等,可以做一把“推手”来组织大家对于产能安排,市场定价,做一些更切实的引导性的方案,企业参与讨论。
“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因为我们都希望更快地走出这一轮周期,而不是让这个周期变得更加漫长。”陆川说。
尽管没有进入七位大佬的讨论主题,但又十分紧迫的一个问题是:兼并重组到底何时能真正展开,以及“要不要继续为落后产能兜底”?
华夏能源网在此前两则报道《光伏洗牌难:是谁在给落后产能“续命”》和《反思光伏招商困局:“油门”太快,是时候踩下刹车了》中,对此问题做了一些探讨——过去三年光伏的狂飙突进,与地方政府过度招商不无关系。
在行业盈利能力强的时候,没有产能愿意主动退出;当进入洗牌期、亏损严重、IPO无望后,烂尾项目问题、企业负债问题、同质化竞争问题暴露出来,落后产能的出清是时候了,但依然有地方政府为本地的落后产能“兜底”。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早在上半年,就为整顿行业提出了明确意见,“光伏行业有序发展,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的结合;规范管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因此,未来中央政府层面的引导、规范,必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行业的无序发展问题。企业需要自律,行业需要自律,地方政府更需要自律。这三方力量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营造出良性、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
“攻什么?守什么?”
站在低谷期的光伏企业,来到了做出抉择的关键时刻。对于“在寒冬中要怎么发展”的问题,七位企业家谈及了各自的“攻守哲学”。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要攻”。他认为,攻其实是说当我们面临任何一次行业周期或者危机时,“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要浪费一次危机中的机遇。”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在《对话》节目现场
在行业周期底部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家企业自己通过变革、科技创新让自身变得更加强大的“机遇期”。韬光养晦,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做到,但是是龙头企业再迈上一个台阶的必经之路。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提出,当下最迫切要做的是保存实力,“为未来更长的一个周期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年7月25日,李仙德在公司官微文章中就曾提醒行业,“要做好现在的周期可能变为常态的准备”。)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央视《对话》节目现场
李仙德表示,晶科未来的战略非常清晰——既要进攻又要防守。
“进攻方面,第一虽然现在晶科的产品已经卖到全球将近200个国家,但还需要去拓展新兴市场。第二晶科是n型TOPCon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我们2024年计划电池转化效率要达到26.5%,我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够实现。用研发来保证我们产品的领先,一直是晶科最重要的战略;从防守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保证开工率、出货量跟盈利要做到平衡。”李仙德说。
钟宝申则把未来隆基的发展策略概括为“攻守兼备”。他表示,“攻”,体现在今年下半年隆基将是这个领域内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公司,继续实现差异化发展,继续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守”,则是指在这个寒冬中要让现金保持稳定、财务稳健,不要流失很多的现金。同时企业经营过程中,也采取了精兵简政,降本增效,节约费用等措施。
结语:信心在他们心中
七位企业家同台共话,实属难得,他们中的多数都是中国光伏发展史上担当“开拓者”的企业家,曾多次带领企业穿越周期。这一次中国光伏能不能走出至暗时刻,责任在他们肩头,希望也在他们身上。
深谙光伏行业进化哲学的高纪凡表示,光伏行业如今已经进入第四轮周期了,与“双反”时期的那个寒冬相比,“光伏人相对可以保持乐观。”这是因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过去的周期中间已经通过教训和经验,构建了自己的一套能够穿越周期的“打法”。
“面向未来,我坚信穿越周期大家肯定都可以做到。并且我们回顾天合的发展历史,在每一次周期后,企业都会走向一个更高的高度,不仅在规模上、盈利上,同时也在战略上都能够走向一个更高的高度。”高纪凡说。
此外,包括李东生、李仙德在内的多位企业家也不约而同的给出了加快全球化的“药方”。
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在全球占据绝对领先、甚至垄断的地位,但在欧美贸易壁垒高筑、反垄断挑战巨大的全球环境下,除了修炼内功以外,企业在应对全球市场的外部挑战中,也能寻找到“危机中的机会”。
正如李东生所说,“现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格局重构,市场规则的变化也更加强调经济的区域化、本地化发展。所以,中国光伏产业要继续保持在全球的领先优势,一定要改变从我们只把产品卖出去的旧逻辑,而要在全球建立我们更强的产业能力,能够融入到当地的经济体系当中。中国光伏必须提升自己的全球化能力,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中国光伏行业在实现了技术、规模遥遥领先之后,未来新的发展根基将在于全球化的能力。
借用李仙德在近期发表的文章《船不靠岸,岸就靠船》中的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结语:“世界不来,就去迎世界;市场不来,就去造市场。立足全球,在全球配置资源,打造全球公司。”——这是中国光伏穿越寒冬、破除内卷后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