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播出都十年了,但最近重温时,我突然发现了一个之前完全忽视的细节。
就是江昌义临走当兵前,非要跟江德福拍一张合照。
当时觉得这小子挺有感情的,现在才恍然大悟,这哪是什么感情,分明是他最狠的一步棋啊!
江昌义,你可真是个人精!
说实话,江昌义这个角色一出场就给人一种不太招人喜欢的感觉。你说他坏吧,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你说他好吧,又总觉得这人油滑得很,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小心机。
别的不说,就说他来江家认亲这事。明明是来认叔叔的,硬是张口一声"爹",搞得全家鸡飞狗跳。安杰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江德福沉默不语,其他兄弟姐妹也是一脸懵。这操作,真是高明啊!
小谦我琢磨了半天,这江昌义啊,他是打的一手好算盘。
你想啊,他要是老老实实认叔叔,能得到啥?
顶多就是个亲戚关系。
但要是认成了爹,那可就不一样了。
这一下子就从外人变成了自家人,以后在江家可就有了立足之地。
那张合照,才是真正的高招
不过,最让我佩服的还是江昌义临走前提出要拍合照这招。当时我还觉得,这孩子挺有感情的,要离开了,想留个纪念。
你们想啊,江昌义这个人精,怎么可能单纯为了留个纪念?他要这张照片,分明是为了给自己在部队立威啊!
想象一下,等他到了部队,往宿舍一站,指着墙上挂着的合照说:"看,这是我爸,现在是海军司令。"嚯,这下子战友们不得羡慕死?领导们不得高看一眼?就这一招,江昌义在部队的地位不就直接拔高了吗?
这招高就高在,它既不违法,又不违纪,还能让人觉得你孝顺。简直是一箭三雕啊!江昌义,你可真是个人才!
角色大PK:江昌义VS江德福
说起来,江昌义和江德福这对"父子"真是有意思。一个是农村出身,为了前程不择手段;一个是白手起家,凭本事当上了司令。两个人的出发点看似相同,但做事的方式却天差地别。
江德福虽然出身不好,但他靠的是真本事。
从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小伙,到后来的海军司令,那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他待人诚恳,做事正直,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有点直男,但绝对是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再看看江昌义,这小子可谓是人精中的人精。他知道自己没什么真本事,就想着傍上江德福这棵大树。从认亲到拍合照,每一步都算计得清清楚楚。虽说手段不太光彩,但不得不说,这人脑子确实转得快。
细节之处见真章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剧里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
还记得江昌义刚到江家那会儿吗?
他吃饭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的,不敢多吃,夹菜也只敢夹自己面前的。
这看似是他懂规矩,其实是在装可怜呢!
就是要让江德福看到他这个"儿子"多么可怜,多么懂事,从而引起同情。
再对比一下江德福的亲生儿子们,那可是横行霸道惯了。江昌义这么一衬托,江德福能不心软吗?
金句频出,话里有话
剧里有几句对白,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1.江昌义说:"我就想有个家。" 表面上看是他渴望亲情,实际上是在博同情啊!
2.江德福对江德华说:"孩子就提这一个要求,拍就拍吧。" 这句话里藏着多少无奈和妥协啊!
3.江昌义临走时说:"谢谢爹。" 这声"爹"叫得,简直是既要当孙子,又要立牌坊。
《父母爱情》,不只是爱情
《父母爱情》这部剧,表面上讲的是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反映的可是整整一代人的命运啊!
江昌义这个角色,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个年代里急于改变命运的年轻人。
他们可能出身不好,没有背景,但又渴望出人头地。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有些人选择了像江德福那样踏踏实实干,有些人则走了江昌义这样的捷径。
这部剧不光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更让我们思考了很多人性的问题。比如,为了目标,我们可以不择手段吗?亲情,到底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可以伪造的?
原著VS电视剧:细微之处见功力
说起来,《父母爱情》的原著我也拜读过。电视剧在改编时,在江昌义这个角色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原著中的江昌义更多是个可怜人,但电视剧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既可怜又可恨的形象。这么一改编,立马就把人物的矛盾感和复杂性给拉满了。不得不说,编剧的功力真是了得!
那个年代,那些事
《父母爱情》的故事背景横跨了几十年,从50年代一直到改革开放。江昌义的出现,其实也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社会现象。
那会儿,能当兵可是天大的好事。不少人挤破头都想去呢!江昌义为了当兵不惜认假爹,虽说手段不齿,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结语:十年后的感悟
十年过去了,重温《父母爱情》,我突然发现,这部剧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江昌义这个角色,或许会让很多人不喜欢。但仔细想想,如果我们处在他那种情况下,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选择呢?
这就是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引发我们对人性、对社会的思考。
好了,剧友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不知道你们对江昌义这个角色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里跟小谦一起讨论哦!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6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