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两个民事裁定书截图在国内炼化圈引发热议。截图显示,山东地炼行业的华星石化与正和集团两大炼厂相继被法院宣布破产清算,面对产能过剩及新能源快速崛起等压力,这两家老牌炼厂最终选择黯然退出。与此同时,上个月初,山东地炼抱团取暖成立的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注册资本从331.9亿元降至10亿元,而此前也爆出该集团7大股东相继退出,山东炼化能源改由东明石化全资控股的新闻。
与一系列不利消息相对的是,9月底,山东省迄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龙口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将整合山东地炼行业分散的2700万吨产能,构建石油炼化一体化产业链体系。作为全国地炼第一大省的山东,正在经历行业转型阵痛期,炼化行业也正处在经历调整升级、格局重塑的关键节点。
股东集体退出、注册资本大幅缩水,山东炼化能源集团近况堪忧
2024年9月14日,华星石化、正和集团两个炼厂被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破产清算。事实上,在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山东地炼长期面临生存压力,出现老牌炼厂退出并不奇怪。
隆众资讯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炼厂整体产能利用率和山东地炼产能利用率均值分别为71.03%和55.66%,分别较去年同期下跌1.54个百分点和7.31个百分点,且山东地炼产能利用率在6月末跌至50.92%的上半年最低点。在此影响下,山东地炼的进口原油数量也出现下跌。隆众资讯数据显示,上半年地炼合计进口原油到货量为4543万吨,较去年同期跌17.29%。其中,6月到货量为726.3万吨,同比跌29%,跌幅超过国内进口原油总量的跌幅。
为何会造成产销利润双降的局面?有业内人士分析,原因首先是成本端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导致成本压力难以消除。此外,成品油价格,尤其是柴油价格相对疲软,在高成本的背景下无法有效为炼厂拉升利润空间。
针对山东地炼行业的不利消息不止于此。作为曾经行业抱团取暖的典范案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抵御风险,早在2017年10月,由数家山东地炼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山东炼化能源集团,如今也面临股东退出及注册资本大幅缩水的尴尬局面。
资料显示,山东炼化集团首期注册资本331.9亿元,第一批股东为东明石化、蓝区投资基金、山东天弘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弘化学”)、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源集团”)、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清石化”)、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海石化”)、无棣鑫岳燃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岳燃化”)、胜星化工共8家企业,持股比例分别为22.63%、22.6%、13.29%、12.2%、7.8%、7.56%、7.26%、6.66%。
彼时立下打造为“万亿级资产规模”的山东省第一大企业的宏伟目标的山东炼化能源集团,进入2020年后,连续发生股东变更,由成立之初的8家变更为5家,其中清源集团、鲁清石化、鑫岳燃化率先退出股东之列。股权变更后,东明石化持股比例增至49.89%。2021年,蓝区投资基金、天弘化学也陆续退出,山东炼化集团股东变更为3家,由东明石化控股。随着今年7月份胜星化工、新海石化的先后退出,山东炼化集团股东仅剩东明石化一家。而在此之前,曾位列“山东民企百强榜”第二的山东晨曦集团有限公司,早已向法院申请破产。
更为严峻的是,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在发布的《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中提及,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10亿吨的炼油产能红线严控下,山东部分地炼企业规模仍然较小且分散,与大型炼化企业相比产能落后,通过一体化设计整合是提升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地炼集体抱团为何难“取暖”,下“血本”打造首个炼化一体化项目能否破局
作为全国地炼第一大省的山东,省内布局共超过40家炼化企业,除济宁、泰安、莱芜、枣庄、聊城和威海6市没有炼化企业外,其他各市均有布点。其中,东营、潍坊、淄博、滨州聚集了37家地炼(占总数的70%),炼化能力14526万吨(占总数的73%)。
现实情况是,地炼企业抱团取暖成立大型集团之后,不但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共同抵御风险,反而节节败退,不利消息频频爆出,这背后有何深层原因?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许多山东地炼企业拥有原油进口指标,山东炼化集团成立时,是想通过原油进口指标的整合集中谈判、集中采购以及集中销售,改变此前松散的合作形式,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大的话语权。不过,虽然成立了集团公司,但地炼企业主要通过换股方式参与其中,各股东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都没有发生变化,仍是各自为战。
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孙仁金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集团成立的初衷,是想把地炼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具有规模效益的大炼化集团,改变之前地炼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局面,但参与的各家企业可能都想先追求自己的利益,集团化模式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并没有太多的实质运作,更多只是形式上的。”
另一位专家认为,产能过剩是压垮这些小型炼厂的“第一根稻草”。在全球石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原油供应持续过剩,即便是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实施额外减产措施,也难以扭转这一趋势。此外,山东炼化集团的变化是山东地炼行业整体性变化的一个缩影。“协同能力减弱,反映了山东地炼行业缺乏有行业凝聚力、塑造力的龙头,进而影响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面对现实困境,9月25日,行业传来重大利好消息,位于烟台龙口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1000万吨炼油二系列装置迎来投产时刻。该项目作为山东首个炼化一体化基地,不仅是山东省近年来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也是国家级重大生产力布局工程。
山东为了这个项目下了“血本”。为获取国家支持,山东按照1:1.25的比例压缩置换产能,整合关停10家地炼企业,退出地炼产能2696万吨。山东还特别设立200亿元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基金,主要用于购买地炼产能指标。山东曾如此描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国家调整优化石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部署。对全省而言,裕龙岛项目不仅能带来产业的升级,构建“油头—化身—高化尾”完整产业链条,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不论是大型炼化企业还是中小型民企,还应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等,特别是要以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为抓手,打造石化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业内人士表示,炼化行业要加快向一体化、集约化、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推动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环境部首席法律顾问别涛日前公开表示,未来需要严控新增炼油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从燃料生产逐步转向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是大势所趋。这一转型不仅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1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