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西失东补
1、西失——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利
战争的背景:因为地盘
19世纪30-50年代的欧洲战争不断,其中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就是沙俄。
当时沙俄的最高统治者是1825年继位的尼古拉一世,他既是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五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一位皇帝。
尼古拉一世的对交策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充当欧洲宪兵(旗号)、不断侵略扩张(实际)。
为了不断收获领土,尼古拉一世在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进行过多次对外战争,尤其是对奥斯曼土耳其,比如俄伊战争、第八次俄土战争等等。
此时已经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多次遭遇挫败,被沙俄夺取了东亚美尼亚、多瑙河河口、高加索黑海沿岸(除巴统外)的大片土地,并且丧失了对塞尔维亚、希腊、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等地区的控制权——已经被纳入沙俄的势力范围。
战争的直接原因:还是地盘
到了1852年底,也就是尼古拉一世在位的第27年,沙俄为继续扩大在黑海区域和高加索地区的土地控制,尼古拉一世决定“先礼后兵”。
1853年2月,沙俄的特使、皇家亲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希科夫,代表尼古拉一世前往君士坦丁堡——当时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
沙俄的外交策略通常就是先提一个要求,看看反应:如果第一个要求就遭到严厉拒绝,那就不会提出第二个更苛刻的要求;反之,那就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三个要求……
沙俄的的第一个要求是: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就是国王的意思)应该承认俄国俄皇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拥有特别保护权。翻译过来就是,你统治下的民众,他们的保护权归我。至于什么是保护权,那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理解和变通了。
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答应了这一要求。
后面就是按照剧本进行了,缅希科夫亲王很快得到了尼古拉一世沙皇的新指示:那就提出第二个要求,让苏丹答应从门的内哥罗(主要在现在的黑山共和国境内)撤军。
当时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是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这才明白过来欲壑难填四个字怎么写,所以拒绝了这个苛刻的、涉及领土的要求。
沙俄在1853年5月、8月先后两次给奥斯曼土耳其下过“最后通牒”,同时积极备战、决意要打。1853年10月,俄罗斯抢先进攻,克里米亚战争爆发,随后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宣布派兵支持奥斯曼土耳其。
伤亡惨重的战争结果
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在1853年10月正式爆发,1856年2月结束,持续约28个月。
期间的始作俑者尼古拉一世,在1855年3月突然死亡,由他的长子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继位。
此时沙俄在克里米亚战场上已经显出颓势,战争损失巨大、兵源和后勤保障越来越吃力,更重要的是,沙俄期待的“随着时间推移、人员伤亡,英国和法国不再全力支持奥斯曼土耳其”,这种情况没有出现,英法两国反而在不断增加兵力,并开始在战场上应用新武器,比如新式线膛步枪——米尼步枪。
亚历山大二世正式即位1年后,即1856年初,召回了另一个始作俑者缅希科夫亲王——此时他正担任俄方克里米亚驻军总司令的职务。
1856年3月15日,战争双方谈判在维也纳开始,3月30日参战各国签订了《巴黎和约》,结束了战争。
这场战争共让沙俄伤亡超过40万人、联军伤亡30万人左右,沙俄不仅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且还丧失了前面几场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地盘。
2、东补——沙俄在东方的疯狂榨取
沙俄和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损失太大,必须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弥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东方,通过2年的准备,他们开始动手了。
三个条约
从1858年到1860年,沙俄利用清政府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以武力威胁的方式,先后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
这两个条约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俄也得以向太平洋海岸大量移民,并把远东总督府设在海参崴(沙俄称之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使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在日本海的出海口。
1864年沙俄又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西北地区约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俄不仅在西北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也获得了对中亚不断蚕食的桥头堡、根据地。
染指中亚
从1859年至1863年,沙俄在锡尔河流域和楚河流域积极侦察备战,后来攻占和破坏浩罕边境的堡垒,由于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沙俄加大了侵略步伐。
1864年沙俄大举侵略中亚地区,占领土耳其斯坦(突厥斯坦)、奇姆肯特等地。1865年又占领浩罕汗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市塔什干。1868年当时的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等相继沦为沙俄的保护国,撒马尔罕、霍占特等地区也被沙俄吞并。
无以复加
1871年沙俄又派兵入侵新疆的伊犁地区,并在1881年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沙俄以伊犁为条件,换取了侵占伊犁西部霍尔果斯以西的大片领土。
二、什么是北失南补
1、北失——蒙金战争中金国失利
蒙古(当时还没有改称“元”)与金国的战争是在公元1211年全面爆发,中间因为蒙古几次战略方面的调整,有过停顿。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出兵攻金,金国当时的皇帝是完颜永济。蒙军在乌沙堡(、野狐岭、会河堡、西京(即今天的山西大同境内)、东京(即今天的辽宁辽阳境内)、怀来、缙山(即今天的北京延庆境内)、居庸关等一系战场上均取得最后的胜利,金国的野战精锐部队已经折损十之七八。
公元1214年,新即位的金国皇帝完颜珣(即金宣宗,下同)为了安全起见,迁都南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境内),蒙军乘机围攻中都(即今天的北京境内),1215年蒙军攻克中都。
正当金国岌岌可危的时候,成吉思汗调整了蒙军的主攻方面——他决心暂停攻灭金国,转而西征。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率蒙军主力西征,中原地区仅以监视和守备部队为主,金国的压力突然骤减。
2、南补——金国打起了小算盘
先试试加大索取!
由于兵力和财力在蒙军的攻击下损失巨大,金宣宗考虑再次攻打南宋,以获得“补偿”。
就在成吉思汗率蒙军主力西征的当年,金宣宗召集大臣商议南下攻宋事宜,有大臣反对,建议金宣宗先与南宋议和,并要求南宋加大对金国的岁币,这样既不用刀兵相见,还能得到实惠。这个建议得到大多数朝臣的支持,金宣宗也默许,并同意起草议和牒文。
不过完颜贵族中的术虎高乞却认为议和牒文不妥:向南宋示弱、自贬身份。所以术虎高乞故意搁置议和牒文,并未发出。
还是攻宋有甜头?
本来就觉得“与宋议和、加大岁币”过于麻烦、有碍形象的金宣宗,很快便认为南宋没有议和诚意——这逻辑也是没谁了,金宣宗批准攻宋并期待在北方失去的财富和人口,能够快速在南宋身上弥补回来。
此时的金国军事贵族仍然持这样的观点:即使在蒙金战场上输得丢盔弃甲、主力打光,但对阵南宋军队仍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结果很感人:曾经让北宋、南宋军队望风而逃的金军,在战场上的表现突然变得畏首畏尾、漏洞百出,南下攻宋的金军很快被宋军击败。
由于金国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无法进行增援,所以只好撤回。而宋军仍以防御为主,也没有追击。
后遗症非常严重!
“唇亡齿寒”的道理不能只要求南宋明白,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应该明白了基本道理——既然金国君臣不明白,幻想着“北失去补”,如此不上路,那就只好送他一程了。
金宣宗的“南掠政策”彻底堵死了金、宋和解和联合抗蒙的所以可能性,打破了南宋朝廷中对金国仍抱有幻想的大臣,促使南宋内部内部对金国的种种争论彻底停止。
公元1234年,金国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夹击下灭亡,结束了宋金之间长达100余年的军事战争和政治对峙。
尽管下一个就是南宋,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既然金国注定灭亡,而且还想继续压榨和掠夺南宋,那就属于冥顽不灵了,跟它讲“唇亡齿寒”的道理,确实只能白费口舌。
结语
一定要打一打,才知道对错和深浅。
西失东补之所以能够得逞,清政府连与沙俄打一打、战一战的勇气都没有,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沙俄通过“谈判”、“讹诈”、“威胁”就拿到了。
北失南补之所以没有得手,是因为南宋尽管相对弱小,但却敢于一战,坚决痛击敢于南下攻宋、企图“北失南补”的金国军队,反而让金国自己陷于彻底“不再自信”的境地。
要想西失东补、北失南补的教训不再重演,不仅需要讲道理、讲“唇亡齿寒”,更需要拿出勇气和决心,打一打、战一战,不然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