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生丨大河家重生之路

钱江晚报2024-09-20 12:39:26  52

潮新闻客户端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2023年12月18日深夜,张承志笔下宁静安逸的大河家成为积石山6.2级地震重灾区,数百间房屋轰然倒塌,残垣断壁随处可见。9个多月过去了,大河家灾后重建进展如何?这个黄河流过家门的积石小镇如今又是何等景象?9月7日,我们带着疑问与期望前往大河家。

一路上,细雨如丝,给原本沉重的心情又添上了一抹淡淡的忧伤。但随着车轮的滚动,当我们离那片历经苦难的土地越来越近时,心中突然升起了一股莫名的力量与期待。

黄河从大河家镇旁边流过

01

灾后重建有序进行

进入大河家,最让人振奋的消息是:这里的所有学校9月1日全部开学。除了学校,其他重建项目也逐步进入收尾阶段。

行走在街道上,处处都是忙碌景象。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各项工作。新建的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楼巍然挺立。“这是大河家灾后重建卫生项目中单体面积最大的项目之一,也算是大河家‘重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副院长马渊俊告诉我们,按照拟定进度,明年5月前后有望搬进新楼。

新建的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楼拔地而起

中铁二十一局二公司的郭晓明是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重建项目的负责人。今年3月18日他来到积石山,5月初完成县委办公楼维修项目后又被调到大河家。“赶工期,抢进度,保质量”这九个字是烙在郭晓明心中的信念,更是他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双重压力,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了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短短数月间,一座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的医院门诊楼拔地而起,9月初已实现主体框架封顶。郭晓明家在兰州,双胞胎儿子才上小学,家里所有的担子都压在妻子身上,为了项目进度,他吃住在工地,有一个多月没回家了。谈起这些,他的眼圈瞬间红了。郭晓明说,工地上的很多人和他一样,一忙起来就忘了想家。

甘肃品筑建筑劳务工程有限公司的经理常素峰在大河家有好几个工地,今年他把四五百位工人都集中到大河家,全力以赴支持灾后重建。他说,自己也是偏远农村长大的孩子,能让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早日恢复正常,值了!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自来水厂建设项目也是灾后重建的重要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彻底解决大河家严重缺水的问题,也能为小镇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在施工现场,我们看到各项施工作业紧锣密鼓推进,10个单体主体结构施工及原水管网和配水管网管道施工全部完成。项目负责人杨博也来自中铁二十一局二公司,他说,大河家镇自来水厂项目建筑单体多、基坑开挖深度大、工序交叉频繁。5月15日他们才开始正式施工,8月20日已达到供水条件,力争10月底完成剩余施工任务。

正在建设的大河家镇自来水厂

在大河家的每一个角落,“工期与质量并重”已成为所有施工人员的共同信念。他们深知自己手中的工作关乎着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未来福祉,因此,无论是砖石的铺设还是管道的焊接,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

02

生产生活逐步恢复

今年开春以来,大河家镇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工地林立,工人如织,小饭馆亦遍地开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镇内知名餐馆“春台手抓”的马经理,满脸洋溢着喜悦之情,向我们分享着这份喜人成果。他感慨道,往昔大河家镇常住人口约三万,而今年随着灾后重建项目的全面开展,数以万计的外地务工人员涌入,小镇瞬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正是这些辛勤的建设者们,让我们的饭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客流高峰。”马经理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慨和感激。他说,自灾后重建以来,店铺的顾客流量激增,与以往相比,几乎翻了一番。昔日的日均营业额在五六千元,而今已跃升至万元以上,每日的忙碌与喧嚣,无不彰显着小镇经济的重启。

在交谈期间,马经理不时热情地招呼着新来的顾客,那份由衷的喜悦与满足,仿佛是对大河家镇日新月异变化的最佳注脚。他的话语与笑容,不仅是对当前繁荣景象的欣慰,更是对未来更加美好蓝图的憧憬。

在当天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还遇到了当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楠翔食品的金鹏、金鑫兄弟俩,尽管地震给他们的企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兄弟俩却以超乎常人的坚韧与乐观,将这一切不幸化作了前行的动力。

金鹏笑着说:“人在,一切就在。”他们深知,灾难虽猛,却摧不垮人心中的信念与梦想。

金鹏介绍他们的产品

如今,楠翔食品的“西北客”系列农特产与食品,凭借其独特的口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已赢得了国内外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与赞誉。金鹏更是紧跟时代步伐,掌握了网上直播的新技能,将这份来自西北大地的美味与故事,跨越千山万水,传递给每一个渴望探索与品尝的心灵。在直播的热潮中,他们迎来了销售的井喷,好的时候单日销量可达五六百单,这样的成绩不仅让企业的生产经营迅速恢复,更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震前的辉煌。

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他们精心打造的特色月饼更是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供不应求的局面让兄弟俩既感欣慰又充满干劲。金鹏与金鑫兄弟俩的心中,有一个更加宏伟的蓝图:他们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双手,不仅要重建起一个更加强大的企业,更要为家乡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编织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繁荣的新生。

03

新家园开启新生活

大河家镇康吊村临近大敦峡,黄河就在门前流过,积石山地震让这个原本美丽的小村庄伤痕累累。全村800多户人家,90%以上农户房屋受损,其中194户需要原址重建。时隔9月,当我们再次走进整个重灾区时,整个村庄已焕然一新,一排排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不仅坚固耐用,还融入了当地特色,既美观又实用。通过灾后重建项目,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全面升级,昔日泥泞的小路已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所取代,康吊村不仅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美丽,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一个灾后重建的典范。

据大河家镇党委副书记安英发介绍,康吊村共有10个社,4238人,截至目前维修加固项目已全部开工。原址重建已开工193户,已完成主体193户,完工191户。集中安置257户,目前大多数农户已签订集中安置协议。

漂亮的康吊村新居

我们随意走进一家新搬入的小院,户主叫苏一不拉,邻居们正帮他家装窗帘。年近八旬的苏一不拉老人有一个儿子,远在新疆打工,平时只有他和老伴相依为命,他家以前的小院子是土坯房,地震导致受损严重,这次村子里给他分的房子有98平方米(小院除外),国家补贴15万,无息贷款85200元,苏一不拉没掏一分钱就住进这样一个漂亮的新家。苏一不拉满脸笑容,逢人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感谢”,爱与温暖让老人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安英发说,康吊村旁边就是大敦峡景区,正在进行景区修复,有望国庆后开门迎客。未来的康吊村将依托这一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我们注意到,个别农家乐已经开始营业,这片被积石山地震深刻影响过的土地,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它的重生与希望。

焕然一新的康吊村

附近的克新民村也是受灾比较严重的村子之一,村子共有328户人家,除集中安置户外,原址重建88户,加固维修97户。目前大多重建的房屋拔地而起,安置点也正在进行收尾工作。村支书张辉林年近六旬,大个子,大嗓门,他说他从来没哭过,但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星期内,村民见了他就哭,他也哭,家园毁了,有的人亲人不在了,泪水止不住啊!现在的张辉林依然嗓门很大,每天奔波在灾后重建的路上,看着每家每户新修的房子,美观大气又结实,他发自内心地高兴。过一阵,村子里140户人家就要统一搬到集中安置点的楼房里去,张辉林已经给每家每户准备了一条毛毯,他说要高高兴兴地送大家搬进新家园。

克新民村部分受灾房屋被列为地震遗址

在克新民村采访时,我们碰见该县电力部门负责人,他说,全县所有安置点已全部实现通电。他们还设置了很多便民服务点,目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光明送入千家万户。张辉林说,新家园开启新生活,这背后是各界力量的倾力付出。

夜幕降临,当我们离开大河家时,一弯明月已悄悄挂在了树梢上,这个曾经被灾难重创的小山村变得安静又温暖,唯有克新民村党支部书记张辉林铿锵有力的声音一直萦绕在耳边,这是来自最基层的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无论灾难多么残酷,只要有人心的温暖与坚韧,希望之光就永远不会熄灭。

明天,大河家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一定会更好、更美、更靓!

[记者手记]

观澜新闻记者在大河家镇采访

大河家,这个依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地方,在经历了灾难的考验后,正踏上一条重生之路。这不仅仅是一片土地的复苏,更是心灵与希望的重生。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中,在裂痕仍在的村庄里,每一粒尘埃都蕴含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每一道伤痕都记录着不屈不挠的苦难史。大河家的重生,是一首关于爱与恩的赞歌,感人泪下,是一朵废墟中绽放出的生命之花,向阳生长!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志彬杨昕张鹏李庆文/图)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4360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