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特型演员王铁成在接下电视剧《周恩来》时,向剧组提出三个要求。
王铁成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些要求最终实现了吗?
1976年,周恩来离世,对于彼时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默默耕耘、尚不知名的王铁成而言,也是个人情感的一次深刻触动。
王铁成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潮中,亲眼见证民众对周总理的不舍,心中悄然萌发想法:
周恩来的光辉形象理应被世代铭记于心。是否可以用艺术的力量,让这位伟大领袖的精神风貌得以在舞台上再现魅力。
注意到自己与周总理在外貌上存在着某些相像,王铁成心中悄然萌生一个念头:或许,自己能够扮演周总理。
为了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王铁成广泛搜集周总理的照片与影像资料,研究总理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每一次言谈举止,力求在内心深处构建起一个立体、鲜活的周总理形象。
王铁成还主动寻求剧院化妆师的帮助,通过化妆技术的辅助,检验自己在外形上是否能够贴近这位历史伟人。
1977年,为缅怀周恩来逝世一周年,党中央作出决定:在中国话剧院紧急筹备话剧《转折》,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首次将周总理的形象搬上中国戏剧的殿堂。
在选角工作遭遇挑战,遍寻全国,无一人能完美诠释这位历史伟人的神韵。
就在剧组陷入焦急之际,有人提议:何不试试那位曾为了周总理化妆,对其形象有着独到理解的王铁成?这一提议,瞬间点燃王铁成心中的火焰。
在专业团队的精心准备下,王铁成的形象仿佛穿越时空,与周总理的身影融为一体,相似度令人惊叹。
最终,剧组决定将这一重任托付于他王铁成,他命运与“特型演员”紧密相连。
1990年,王铁成收到电影《周恩来》的邀请,他以此为契机,向剧组郑重提出三项要求:
第一,影片内容必须以周总理为主,占用80%的篇幅和镜头;
第二,要力求真景实物,避免使用假场面、假景、假道具;
第三,只要是有利于真实刻画和反映周总理的题材和细节,哪怕是敏感的、有争议的,也要拍摄,这是对历史的尊重。
面对王铁成的这些要求,剧组也被其诚意与决心所打动,决定全力配合。
王铁成为这部影片,推掉所有工作邀约,全身心沉浸在角色的塑造中,为更加逼真地还原周总理的形象,他不惜一切代价。
期间,王铁成沉浸在周总理的纪录片中,反复聆听、模仿总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声音,在私宅内模拟总理的步伐与体态,日复一日地行走,直至双脚疲惫不堪,日行数十里,只为那份神韵的精准捕捉。
令人动容的是,为精准再现周总理病重时期的消瘦体态,王铁成不惜牺牲健康,通过极端的节食与脱水手段,在短时间内减重十多公斤。
在拍摄《周恩来》这部影片的过程中,王铁成面临不小的困难与挑战,影片旨在全面展现周总理的生平,不可避免地触及许多敏感复杂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关系。
王铁成坚信真实的力量,任何能够深刻反映周总理精神世界的细节,应当真是地呈现给观众。
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剧组克服重重难关,成功将这些敏感题材融入影片中,使之更加丰满、立体。
影片中,关于周总理在305医院最后时光的片段,王铁成更是坚持实景拍摄,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触动人心。
通过深入医院调研,与医护人员交流,王铁成收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将这些真实细节融入表演中,使得这段戏成为整部影片的经典之作。
《周恩来》上映后,其深刻的主题、真实的刻画以及王铁成那令人叹为观止的演技,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观众被王铁成塑造的周恩来形象深深打动,他也凭借此片,荣获电影金鸡奖与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男主角。
2024年6月21日,王铁成因病在北京遗憾离世,终年88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3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