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德盾构机挖掘速度断崖美国3.6米时, 德国6米时, 中国多少?

星灿啊2024-09-16 14:31:19  51

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伦敦,这座古老的城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交通压力。

为了解决拥堵难题,工程师们将目光投向了地下,试图在地层深处开辟新的交通线路。

1825年,人们用一台新机器在泰晤士河底下挖出了一条隧道。这台机器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盾构机,它开启了人类探索地下空间的新时代。

最开始的盾构机,结构简单,效率也比较低,基本靠人工挖土和支撑,想想当时的施工难度就知道有多大。

德国人以其严谨的工程态度和精湛的制造工艺而闻名,他们所制造的盾构机,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个部件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性能稳定可靠,经久耐用。

美国人更看重技术,他们把先进的科技用在挖隧道机器上,让它挖得又快又好。

以前,德国和美国在高端盾构机市场上几乎是独占鳌头,其他国家只能看着他们做老大。

对于中国来说,想要发展自己的盾构机产业,就必须打破这种技术封锁。

秦岭隧道:中国盾构机艰难起步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基建进入快速发展期,地铁、隧道等地下工程需求旺盛。

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不得不高价从国外进口盾构机,这不仅增加了工程成本,也严重制约了中国工程建设的发展速度。

1997年,西康铁路正式开建,这条铁路要翻越巍峨的秦岭山脉。工程中最难啃的骨头就是长达18.46公里的秦岭隧道,给建设者们出了个大难题。

当时的人工挖掘速度太慢了,这条隧道至少要挖十年才能通!

为了赶工期,中国决定从国外引进更先进的盾构机。

只是当中国工程师满怀希望地向国外企业咨询时,却遭遇到了一场精心策划的“价格屠宰”。

最终,中国花费7.6亿元人民币,从德国维尔特公司引进了两台老旧的二手盾构机,这价格,比当时国际市场价高出数倍!

更让人气愤的是,德国公司在技术转让和售后服务方面设置重重障碍,不仅对关键技术秘而不宣,还要求中方工程师不得擅自维修设备,否则将承担高昂的违约金。在秦岭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盾构机经常出现故障,每次维修都只能请德国工程师来解决,而这些工程师,每天的工资高达3000欧元!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中方工程师在安装过程中发现图纸存在错误,向德方提出质疑后,对方却反咬一口,说是中方施工不当导致问题,并以此为借口,索要20万美元的“维修费”!

高昂的代价、傲慢的态度、技术封锁的壁垒,这一切都深深刺痛了中国工程人的心。

他们意识到,要想真正掌握盾构机技术,就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哪怕这条路充满荆棘,也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一线希望:刀头改进带来的启示

在与德国工程师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并非只是被动接受,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学习、观察、思考,试图从这些“洋专家”身上找到突破口。

在秦岭隧道施工现场,德国工程师也并非无所不能,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他们也束手无策。

由于秦岭岩石硬度高、磨蚀性强,德国盾构机的刀头磨损严重,刀圈经常损坏,这导致工程进度缓慢,德国工程师对此也一筹莫展。

中方工程师主动请缨,希望能参与刀头的改进工作。

起初,德国工程师并不信任这些“学生”,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工期压力,他们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我方迅速组织国内各大科研单位和高校的技术力量,对盾构机刀头进行技术攻关。

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他们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刀头,这种刀头采用特殊材料和工艺制造,耐磨性、抗冲击性、使用寿命都远超德国原厂产品,而且成本更低。

新型刀头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盾构机的掘进效率,也让德国工程师刮目相看。他们没有想到,这些中国“学生”竟然能够解决他们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

刀头改进的成功,给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极大的鼓舞,也为国产盾构机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模仿到超越

秦岭隧道的经历,让中国工程界深刻认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2001年,国家把盾构机列入“863计划”,决心要突破这项关键技术。

为了加快研发进度,中国采取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策略,一方面,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组织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

2003年,中国水利部招标三台盾构机,美国罗宾斯公司和德国维尔特公司分别中标。

按照招标要求,这两家公司需要与中国企业合作生产,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中国工程师们抓住这次机会,深入生产一线,仔细研究盾构机的设计、制造、调试等各个环节,他们虚心请教国外工程师,认真记录每一个技术细节,并结合中国工程实际,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优化。

随着技术的成熟,我国盾构机技术后来发展得越来越快,咱们自己研发的盾构机越来越多,它们被用在国内外很多重要的工程上,效果都挺好。

最终一步步,走到一个让人远远触及不到的位置。

挑战与未来:迈向更高峰

尽管中国盾构机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中国盾构机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

超大直径的盾构机,是未来盾构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家盾构机技术实力的体现。

虽然中国已经造出了直径16.09米的巨型盾构机,但跟德国海瑞克公司生产的“S-880”比起来,还稍逊一筹。后者直径达到17.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盾构机。

此外, 中国盾构机在某些核心部件方面, 仍然依赖进口, 例如, 高精度主轴承、 高压液压系统等。

这些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直接关系到盾构机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 也是制约中国盾构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面对挑战, 中国盾构机企业需要继续发扬“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力争在超大直径盾构机、 核心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226118.html
0
最新回复(2)
  • 黔行无忧2024-09-17 01:10
    引用2
    稍安勿躁,慢慢来,一步登天是不切实际的,唯有一步一步向前走,总会有超越对手的那一天
  • 小鸭纪录片2024-09-16 23:23
    引用1
    加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