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三生万物》,作者:宁高宁,经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发布,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最基本的语言和最基本的规则。基本的财务思维、逻辑、构架和语言应当被企业中的每个人所熟知。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专业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只有搞清楚这种关系,才利用财务管理助力企业做好战略管理。
作为执掌过华润、中粮、中化集团三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宁高宁,他把庞大的企业财务管理浓缩成三张表,以小见大的阐述企业的财务管理该怎么做,以及数字对于企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以下内容摘自《三生万物》)
数字在人类社会中有多重要?数字在企业中有多重要?财务会计是企业的数字表现,是反映企业的数字镜像。你在一组数字中可以看到企业的全部,甚至可以更全面、更清楚。这就是数字的力量。所以企业管理中应该充分地尊重数字,敬畏数字,应用数字管理。
我时常想能否从企业管理的所有理论中提炼出一部分有共识的、有定论的,可以应用到不同场景的。想来想去,这些规则主要来自财务方面。
说到财务的核心体系,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张表的确是智慧的天才的发明,而且它们每天还在不断修正、完善、进步。三张表用数字把一家企业从一个点上静态的(资产负债表)、一个区间动态的(损益表)、一个经营质量和风险的(现金流量表)全貌,表达得一清二楚了。
一、平衡:资产负债表
财务三张表中的第一张表是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第一概念是平衡,是增减平衡、进出平衡、结构平衡。企业的财务会计概念是西方传入的,我们说的资产负债表如果照字面意思翻译过来应该叫平衡表(balancesheet)。“资产负债”说的是内容,“平衡”说的是关系,这有很大不同。
除去平衡外,你可以看出结构,资产负债结构、股权结构、负债组成、现金比例、应收及库存比例、流动及固定资产结构等。这些结构都在变化,你的工作,几乎每天都在扩大这张表,并不断优化这些结构。
而正如其他变化的哲学概念一样,这些扩大和结构变化不是绝对的,都有个度。比如资产不是越多越好,要看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负债不是越少越好,负债少,杠杆作用不够,股东资金不能发挥充分效用;现金不是越多越好,现金太多,资产收益会降低;应收账款不能多,否则占用资金,降低周转率,也带来坏账风险,但也不能太少,否则可能影响销售规模;库存当然不能大,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库存,可能不给客户及时供货,客户不满意;大家都喜欢股东资金,但太多股东资金,净资产收益率会下降;折旧摊销虽然降低了利润,但也降低了税收,提升了现金流。所有这些都是个度,你要在其中把握到最好的度、最好的平衡。
我遇到的对资产负债表冲击大的例子,莫过于收购先正达及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的合并。收购先正达花了430亿美元,全部由债务融资,“两化”合并后有1.6万亿元总资产。突然之间资产负债表扩张了两倍,所有结构都变了,如果从数字镜像看,前后完全无法辨认了,成了两家完全不同的公司。不仅规模变了,资产结构也变了,可以说资产负债表上表现出脱胎换骨的战略转变。
产业性的、技术性的、国际性的资产大大增加。但同时负债比例大幅提升,融资成本也大幅上升,折旧摊销成几倍增加,低效不良资产增加,归母股东权益因为摊销大幅减少。静态地从这张资产负债表来看,新的中国中化控股是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可以说是结构失衡杠杆太大。它迫切需要的,也是极具挑战的,是要把这张资产负债表充分启动起来,发挥出来,增加资本金,增加盈利,在经营中去调整和改善它。
这张新的资产负债表里的资产到底蕴含着多大的潜力?战略转型后的资产能创造多大价值?这张资产负债表中的问题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
二、静中生动:损益表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进入第二张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主要看的资产,是静态的,而它的变化是通过损益表也就是动态的经营来实现的。这里最最关键的因素是导入了人的能动性、创造力。在资产负债基础上导入了动态的人和团队的管理能力。损益表里的数字可以表达的事情很多,这些数字里有市场,有竞争,有客户,有产品,有品牌,有成本,有质量,有物流,有周转,有折旧,有摊销,有毛利,有净利。每一项都是通过经营管理者的努力去完成的。如果说资产负债表是个战场布局,损益表就是战争。
损益表的第一行销售收入,经常被称为topline,顶头一行(最后一行利润被称为bottomline,最尾一行)。销售收入或营业额是最常被提及、被关注的数字,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评比排名几乎都基于这一行。因为企业的规模也会带来巨大的盈利潜力,所以今天我们许多企业的目标是要追求顶头一行的增长,要做成多大营业额的公司但是,问题也由此而来,因为这里也有很多的因素要平衡好。
这个要细分问题的方法在企业管理中都适用。营业额是主业的营业额吗?主业的营业额是战略性产品的营业额吗?营业额的毛利率好吗?营业额代表着市场份额的上升吗?营业额代表着市场范围在扩大吗?营业额代表着技术产品升级吗?营业额代表着多少促销、多少应收账款?这些问题都要专业的回答。要不营业额的快速增长可能就是不健康的,也可能战略是不对的。
前面讲到的第一张表资产负债表上合并后的中国中化,在全新的当然也比较多元复杂、参差不齐的资产组合下,如何在第二张表上按照主业产品、战略性好产品、好毛利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产品,最好还有技术创新的升级的产品、有品牌和客户忠诚度的产品等等要求实现资产基础的潜力,则是巨大挑战,也是企业整合转型的关键,这需要管理团队的巨大努力,也需要时间。
三、风险:现金流量表
我说过在企业里无论做什么决策、什么交易,当你要做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想想,如果这件事情做了,它在三张表里怎么表达出来。如果三张表不好看了,问题解决不了,企业会有问题。
单说营业额这一项,为了达到扩大销售规模的目的,方法手段很多:减价、促销、广告、经销商压货是经营性的,还有为了规模、为了500强排名而通过并购重组等战略性的。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牺牲质量扩大规模的欲望很强,总认为可以先做大规模,把竞争对手打死然后再盈利,可没想到对手也这么想,所以形成一场消耗战、持久战。这也是大家看到的为什么《财富》杂志世界500强里面中国企业的数量已超过了美国企业,但利润和上市的市值大大低于美国企业。这显示了经营理念的差别,当然这也有公司发展时间和成熟性的问题。
扩大销售规模的另一个不健康的手段,就是向客户大量提供融资,也就是产生大量应收账款。我上学时老师就说有些公司通过制造应收账款来创造营业额和利润(creatinglotofsalesandprofitsbycreatinglotofreceivables)。可以说中国各行业都深受其害,从基建工程到快消品。这种做法不仅搞到大量资金占压,阻碍现金流,提高了债务,因为第二张表搞得不好可以“传染”到第一张表,第一张表上的问题和第三张表(现金流量表)的问题加起来才会产生今天常说的所谓“爆雷”;而更关键的是,应收账款的问题误导、扭曲了市场需求,它在一个不太成熟的市场里,在商业信誉难以准确评估的客户群里,通过放账方式来销售,使企业在债务累积的过程中虚假生存。所以,当我们看一家企业的时候,它在经营中的所谓销售回款方式(paymentterms)极其重要。因为这不仅是销售额,也是战略,也是市场竞争力,也是产品力,也是风险。
第三张表,现金流量表。它对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更有意义了,因为现在大部分中国企业的问题出在现金流上,也就是常说的现金流断了,或者说“爆雷”了。其实就是支付出了问题,不管是支付给客户还是支付给银行。
现金流是前面两张表的连接,到了这里出问题,其实前面两张表早就有问题了。问题积累到了今天,肯定是市场也有问题了,销售也有问题了,回款也有问题了,各种资金占用都有问题了,包括投资者、银行、客户等都不想给你更多资金或者叫流动性支持了。许多人在遇到现金流困难时想借钱周转渡过难关,道理上是对的,但关键还是要找到引起现金流困难的原因,是局部的、暂时的、偶然的,还是系统性的。这与许多我们面临的问题一样,表象的背后有深刻的原因。正如前面说过,如果说第一张表是战场布局,第二张表就是战争,那么第三张表就是子弹。或者说,如果说第一张表是人的躯体,第二张表应该是肌肉运动,第三张表就是血液循环。这张表可以说表现的是公司发展的质量和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
我在企业里看到一项业务时最经常问的问题是:经营性现金流是多少?在成本中折旧摊销是多少(因为它不影响现金流)?自由现金流是多少?对于一项正在培育中的新业务,它如果有亏损,是不是亏现金?还是cashflowpositive(现金流为正)?还是EBITDApositive(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为正)?这是我们判断这项业务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企业的确是个生命体,它在成长的每个阶段的生命特征是不一样的。现金流量表中的问题的确像人的身体一样,如果有病痛,可能原因是不同的。比如现金流入的数量是经营性的还是融资来的?如果是融资性的,那么负债或者资本金就变化了。即使企业没有亏损,如果库存应收款大幅度变化,也会影响现金流。这些事都得看清楚,后面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呢。
三张表的逻辑是环环相扣的,某一张表上的经营现象一定会影响另外一张表,所以我们无论从哪一张表入手,一定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问题。我在公司开会时常说,问题从哪里开始说都可以,因为最后还要转回来。我在我的书《五步组合论》里曾说过企业中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逻辑性是目标能够实现的关键,财务管理中的三张表更是这样,它是一个由数字构成的企业。所谓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对这三张表认识不深刻。
现在经常有人问,管理好一家企业都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呀?有人说要有战略前瞻的眼光,有人说要组建和带领好团队,有人说要不断创新技术,也有人说要抓好运营管理、降低成本、有竞争力,这些都对,但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三张表里表达出来,都可以汇聚到三张表里去,也都可以从三张表里散发出来。
我所经历的三家企业华润、中粮、中化,都没有发生过现金流困难的问题,负债比例时有高低,但都是在可控预期范围之内。为什么呢?在表面看起来有点眼花缭乱、寻不到规则的成长中,华润和中粮的多次投资并购都是在严格控制负债比例和对现金流反复预测的条件下进行的,是在保持负债比例65%左右和利息覆盖倍数3倍左右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投资效果好,可以继续往前走;如果投资达不到预期,发展就要慢下来。这个原则坚持了很久。后来公司又导入一个新的动态的指标——净负债/息税折旧前利润——来监视风险,这与现金流的实际情况更贴近了。但是后来的中国化工负债情况大大超出了这些原则,合并后的中国中化控股虽有改善但负债比例仍高,这就需要公司在经营中时刻动态关注了。
本文摘自《三生万物》,作者:宁高宁,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