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未能及时更新、回复,请见谅,是因为小编再次变成了小阳人,头也疼、嗓子也疼,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进化了,每一次进化,都得难受的扒层皮,不知以后还得进化多少次.....这可恶的病毒....
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梭罗那句“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似乎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而《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正是试图打破这份绝望,教会我们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初次观看《死亡诗社》,是在我大学的某个夜晚,那时我关注更多的是学生们之间的友谊、梦想与挣扎。可如今再次重温,基汀老师的哲思与洒脱更让我感触良多。这种转变,或许正应了那句“年少不知诗意深,重温方觉片中情”。
《死亡诗社》不仅仅是罗宾·威廉姆斯的巅峰之作,更是一代人心中的灯塔。基汀老师,这个充满激情与智慧的角色,给观众传递了一种不屈服于平凡的力量。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仿佛都在召唤我们去勇敢追求心中的梦想。伊桑·霍克在片中的表现,也因这部电影而一举成名,让人们看到了他作为演员的潜力。豆瓣上的9.2高分,以及在Top250中的第51位,都是这部电影经典地位的有力证明。
回到1989年,《死亡诗社》一经上映便迅速掀起观影热潮,不仅成功跻身北美年度票房前十,更是在全球票房榜上排名第三,成为当年无可争议的现象级电影。更令人称道的是,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各大电影节上也获得了广泛认可,收获颇丰。然而,遗憾的是,尽管这部电影后来多次重映,票房也一路走高,但我们最终还是没能等到一部续作。
《死亡诗社》的灵感源自托马斯·舒曼的真实经历,电影中学生们站在桌子上向基汀老师致敬的场景,早已成为电影史上最具标志性的镜头之一。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原著中的故事并未在此戛然而止。托德和其他诗社成员为基汀老师勇敢地辩护,但不幸的是,基汀老师因白血病病情恶化而离世。这个结局充满了无奈与沉痛,而若是根据原著继续拍摄续集,这个主题的延续将会更加发人深省。只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却始终未能有续集面世,留给影迷们无尽的想象与遗憾。
回顾《死亡诗社》,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感人的故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困境与压抑,我们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念,寻找真正的自我。基汀老师用他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勇敢打破常规,追求内心的自由,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虽然没有续集,但或许正是这份未完成的故事,使《死亡诗社》在我们的记忆中更加深刻。每一次重温,都仿佛是对自我信仰的再一次洗礼。
对于此片,大家怎么看?有不同的看法,打在评论区大家一块讨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4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