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阳江4月3日消息(见习记者邓美芸 通讯员潘静思)耙田机用上激光测绘,无人植保机在空中穿梭,航天车将秧苗有序传送到田间,智能化集中育秧生产线繁忙运转……
当下正值春耕春管关键期,阳江各地春耕现场科技元素“加持”,各种农用智能装备“登场”,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大显身手”,充满“科技范儿”的现代农业春耕图在广袤田野上铺展开来,带来无限希望。
智慧农机纷纷“上岗”,如何提高春耕效率?
端牢“阳江饭碗”,科技是关键。央广网记者在田间看到,智慧农机纷纷“上岗”。激光测绘耙田机通过激光雷达,一方面可以解决土地平整问题,另一方面经过测绘生成电子地图,传送至智能终端,并将坐标提供给植保无人机和自动化插秧机等应用于生产作业。
走进漠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育秧中心,只见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生产线忙碌运转,分盘、覆土、洒水、播种等环节井然有序,工人在生产线末端整理秧盘,随后移至育秧场地催芽。
与传统人工育秧相比,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生产线省工省时省秧,并为机械化栽插提供规格化标准化秧苗。生产线开机时,每小时能育秧播种2400盘,可满足120亩水田用秧量。
在忙碌的春耕现场,记者还看到自动化插秧机在精准控制行距苗距。自动化插秧机全称为自动摆动秧苗种植机,可实现基于路径规划的导航和作业功能。在自动驾驶模式时,插秧机不需要驾驶员,只需要一人放秧。据统计,土地平整连片的情况下,日插秧量最高可达60亩。
如何让农作物瞬间披上一层“防护衣”?在作业现场,植保无人机进行了生动演示。只见极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现场配药,装满药液后无人机腾空而起,机身下的喷淋头将雾化农药均匀洒向土地,整个过程快捷高效。
除了飞防作业,无人机还能进行精量化播撒种子、肥料,将人力从繁重的农耕工作中解脱出来。
当机器代替人力,农民会失业吗?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机开进阳江田间地头,为春耕“保驾护航”,传统农民转型“新农人”。
随着各类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普及,如今的农业生产人力投入不断减少,当机器代替人力,农民会失业吗?
“没有机械化,田早就扔掉了”,新农人洪常记早在20年前便从事农业种植,近年来他购入不少现代农机装备。在问到机械化种植会不会导致农民失业时,他指着冬种的白菜直言现在很难请到工人,村民不愿意从事传统的农耕工作,部分白菜因来不及采摘还烂在地里。
去年,洪常记考取了植保无人机系统操作手资格证,今年春耕他计划种植400亩水稻,自己操作无人机等机械化农机作业,可以节省不少用工成本。
漠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赖竹山告诉央广网记者,智能科技装备的投用,推动生产环节标准化、精细化,这恰恰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赖竹山解释,机器操作、设备维护、数据管理等环节,可以吸纳村镇待岗青年就业,而拥有丰富农作经验,精通农时气象,知晓田间变化的“老农人”则被聘请为“田间管理员”,公司采用师徒制,培养一批又一批既熟悉农业生产规律,又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生产装备,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同时,阳江各地不断发挥支农服务队专业优势,发动农技专业人才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开展指导服务,面对面传播新技术、普及新成果、培育新农民;落实惠农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科技助农落在实处、细处,为春耕生产提质增效。
从“镐锄镰犁”到“金戈铁马”,从“人畜劳作”到“人机协作”,智能农业机械与高素质劳动力优势互补,为阳江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