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海南省琼海市,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内的花朵风机。花朵风机用来收集风能,是岛内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之一。视觉中国供图
3月29日,海南省琼海市,博鳌近零碳示范区。视觉中国供图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有多“绿”?
会场内,多个分论坛议题含“绿”量十足,涉及应对气候变化、零碳电力系统建设、“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等,多位嘉宾为绿色行动出谋划策。会场外,接送与会人员的车辆均为新能源车,给年会所有场馆供应绿电的,是博鳌东屿岛上的阳光与海风。
多年参会的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注意到,东屿岛上的厨房已进行电气化改造,炊事设备由燃气灶改为电炊事炉灶。这意味着一天能减少7.5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今年年会是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启动运行后的第一届年会。”在3月29日的年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介绍,年会通过绿色搭建、绿色用品、绿色交通、绿色互动、蓝碳抵销等多种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经过初步的核算,本届年会实现了碳中和办会的目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博鳌近零碳示范区通过“源网荷储”的新能源自供给体系,全年生产的绿电既可以满足约1700万度的用电需求,又有1500万度剩余绿电可以上网,预估每年可储备约7720吨负碳。
“哪个国家都不应该犹豫,每个人都要参与进来”
“我们已经进入到全球所有国家都要实现碳中和能源转型的时代,哪个国家都不应该犹豫,每个人都要参与进来。”本次年会期间,新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多次呼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是一部分国家,而是所有的国家都采取行动”。
他认为,2015年《巴黎协定》的达成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成就,“不仅重申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定的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原则,最重要的是它确立了以国家为基础、自上而下的所有国家都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博鳌亚洲论坛旗舰报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已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能源价格危机和物种灭绝的风险进一步加剧。2023年年底结束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根据《巴黎协定》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进行首次“全球盘点”。盘点结果表明,要实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当前所有气候行动领域的进程都过于缓慢。
“气候危机给我们应对的时间不多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指导委员会委员马蔚华在给出建议前,先列举了一组数据:全球气温在朝着本世纪末升高3摄氏度的方向行进,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届时会发生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10米左右,世界会迎来26个临界点,其中有5个致命临界点。
“必须行动”。他强调,“双碳”是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全社会都要适应这个方式,“减碳才能变成行动”。
对于当前面临的挑战,马蔚华直言“气候投融资的资金缺口太大,有的金融机构或企业没有(参与)气候投融资的强大推动力”。
就中国的数据来看,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预测,我国实现碳中和愿景总资金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需求约3.5万亿元,长期资金缺口在年均1.6万亿元以上。
“气候投融资用量大、时间长、收益少,因此金融产品的创新很重要。”此前担任招商银行行长时给光伏企业贷款的马蔚华说,要解决投资人担心的问题、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就要分散投融资风险,不仅要有债务工具,“还要建立混合型的融资工具,包括保险类的、衍生类的”。他还建议,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与碳排放挂钩,让银行根据碳排放提供相应的贷款利率。
“全球多个国家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比都超过90%,必须解决它们减碳的内生动力问题。”马蔚华说。
能源转型“先立后破”
融资、创新、合作……围绕全球零碳发展,多个关键词串联起绿色行动方案,其中不乏中国思路与东方实践。
在谈到如何有序推进零碳电力转型时,周小川用“先立后破”加以概括,“首先把可再生能源培养起来”,再引导其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在分析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与绿色投融资遇到的挑战时,他又一次提及“先立后破”,“建议部分国家率先发展低碳零碳,再过渡到淘汰高碳,如果一开始就淘汰高碳,可能会遇到很多阻力”。
“先立后破”也是具备东方改革思维的方法,是中国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之一。
在周小川看来,零碳电力系统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项目中具备先“立”的可能性。“电力系统是应对气候变化相对容易的领域之一,因为全球接近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电力系统。中国在电力系统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注意到,越南等很多国家仍面临缺电问题,“经常拉闸限电”,“这意味着这些国家需要加快速度发展可再生能源或零碳排放电力,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周小川说。
实际上,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内,不少外国政要把绿色投融资的呼声带到了博鳌。
首次参会的卡洛斯·爱德华多·恩里克斯·凯塞多是哥伦比亚交通部副部长,他用28张幻灯片讲述了哥伦比亚有哪些绿色项目正在寻求投资,如铁路、建筑等。他说,去年哥伦比亚吸引的外国投资同比增加超过20%,主要在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去年10月,中国和哥伦比亚达成12项合作协议,包括经济、技术、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同时,两国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还签署了《关于促进产业投资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将有助于提升两国绿色投资合作水平”。
同一现场,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总干事弗兰克·瑞斯伯曼分享了一组调查数据:去年,流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资金中,有三分之一的资金“比较绿”,如流向埃塞俄比亚、老挝的绿色交通、绿色能源项目。
“当我们问成员国是否希望在未来十年有更‘绿’的项目时,他们都说‘是’,有80%的受访者表示很期待共建‘一带一路’有更多绿色项目。”在弗兰克·瑞斯伯曼看来,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可以为其他亚洲国家提供借鉴,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技术、融资方面加强绿色合作,有助于这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1年开始,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进一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说。
技术赋能成关键
从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到应用柔性电网和智慧配网提高电网的效率和可靠性,在资金支持之外,技术赋能成为实现零碳未来特别是零碳电力的关键。
《报告》显示,新兴技术爆发贯穿电力生产、输配、存储与消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力系统都有机会获得数智化技术赋能。
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首席质量与转型官刘明华以亚洲为例说,一方面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技术在政策、资本、应用的推动下加快迭代的速度,带来了更加安全、更加经济、更加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技术为新一代电力系统全面赋能,提高零碳电力的可靠性、灵活性并大幅提升用户的体验。
《报告》显示,在亚洲,电力供应侧将持续加大清洁发电能源开发力度,预计到2060年亚洲电源装机规模较2020年增长约3倍,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比重将超过70%,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10亿千瓦。与清洁资源本地开发、本地利用发展模式相比,电网实现互联互通将有助于提高清洁电力比重,节省清洁发电及储能投资。
“2023年,亚洲是全球对于清洁电力投资最热门的区域,占了全球清洁电力投资的一半以上。同时,亚洲各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各有所长,应用场景非常广阔。”刘明华期待,未来亚洲各国进一步扩大零碳电力关键技术的投资,加强合作对话,携手迈向零碳电力新时代。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直言,应对气候变化不完全是烧钱的事儿,“在投入后,不管是科技的投资、产业的投资还是应用的投资,都应通过科技进步来回报投资人和金融机构。”
这位创业者亲历我国光伏产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光伏行业第一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他说,技术创新是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企业)什么费用都可以砍,不能砍研发投入。”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是靠技术的发展,比如光伏跟风能。”在刘振民看来,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光伏和风能成为可能,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开发,把成本降下来了。”但他同时表示,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技术还差一步,比如氢能技术,“很多国家都搞氢能(技术创新),氢能技术是不成熟的,成本很高,安全性问题还没有解决。”
他还提到以技术创新降低减碳成本,各国合作是基础。“如果西方国家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进行脱钩,就意味着全球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增加20%,意味着6万亿美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任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1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