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首单终止IPO案例出现了。
8月5日,深交所公布对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科为”)创业板IPO终止审核的决定,直接原因为达科为及其保荐机构中天国富证券主动要求撤回注册申请文件。
图/达科为项目动态
来源/深交所官网融中财经截图
2021年9月29日,达科为的上市申请材料获深交所创业板受理;同年10月31日,完成两轮审核问询函答复及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回复;2022年7月25日,上市委会议并通过,同年10月14日,提交注册。但此后更新多轮上市资料的达科为,依旧迟迟未拿到证监会批文。
2024年,达科为终以主动撤单结束这场时长近两年之久的IPO冲击之旅。
按照原计划,达科为拟募资8亿元,主要用于深圳市达科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物试剂生产中心建设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达科为(深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制造中心建设项目;营销服务网络与信息化升级建设项目等。但如今,一切都已按下停止键。
这并非孤例。自2024年以来,便有超百家在A股排队IPO的企业宣布终止IPO。其中不乏捷氢科技、艾柯医疗、歌尔微等独角兽企业。具体到达科为所处的医疗健康领域,“撤单”情况更是不遑多让,微策生物、赛诺威盛、基因科技、迪嘉药业、美康股份、云舟生物、科宝制药……不胜枚举。
自然,企业主动撤单的背后,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投资者情绪变化影响着市场流动性,企业IPO定价若不理想往往会主动延缓上市时机或另择上市地;另一方面,随着注册制实施,监管层在加大对各方的监管力度,中介机构及企业选择静候时机。
无论如何,对于达科为而言,选择主动撤单有其谋划及打算。
“核酸概念股”,折戟
和撤掉的核酸亭一样,昔日“核酸概念公司”达科为,也止步IPO大门前。
需要注意的是,达科为不是一家成立于新冠疫情期间的初创企业。早在1999年,达科为股份公司前身“达科为有限公司”便成立,是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研究服务及病理诊断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在生命科学研究服务领域,主要从事科研试剂及仪器的代理销售,以及部分科研试剂的自主研发、生产及销售;在病理诊断领域,主要从事病理诊断设备及试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达科为现拥有专利147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在试剂产品方面,公司掌握了细胞因子定量检测技术、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等核心技术。
凭借核心产品的关键技术,达科为在报告期内累计服务客户超9000家,包括以传奇生物、药明康德、信达生物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生物技术企业;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为代表的重点三甲医院;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以金域医学、兰卫检验、华银健康为代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新冠疫情期间催生了核酸检测需求,长期从事试剂产品研产的达科为顺势而为进入核酸产业链中,做起了病毒保存试剂生意。
如其所言,除生命科学研究服务领域和病理诊断领域的相关业务外,达科为通过代理及自主研发生产的方式为采供血机构等客户提供一体化采血台、采血称、封管热合器、血浆融化仪、采血椅等一系列采血设备。
在2020~2022年,达科为凭借在科研试剂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迅速完成了病毒保存试剂产品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并取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许可、欧盟CE认证、荷兰CIBG认证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产品认证或注册。
自此,达科为也由此成为“核酸概念公司”一员,成为核酸检测产业链上的“卖水人”,开始向境内外销售病毒保存试剂。2020年至2021年,达科为病毒保存试剂主要销往美国、罗马尼亚等海外市场,海外销售占比超过70%;2022年上半年主要销往国内市场,为第三方核酸检测实验室提供产品支持。
如下所示,达科为只有一款病毒保存试剂产品,产品形式包括病毒保存液和核酸病毒采样管。
图/达科为病毒保存试剂产品
来源/达科为招股书融中财经截图
而就是这一款产品,在2020~2022年这三年期间,也为公司创造了超亿元收入。数据显示,2020~2022年,达科为的病毒保存试剂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5260.37万元、4827.88万元和7809.80万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71%、5.78%和7.53%。
同期,达科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6.05亿元、8.37亿元、10.3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1.04亿元、1.01亿元。对于核酸检测这门生意所带来的益处,达科为也直言,“报告期内,公司2020年度其他产品毛利率相对较高,主要系2020年度新增的病毒保存试剂毛利率较高所致。”
但值得说明的是,和达科为在2022年提交注册但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趋于同步,达科为的“核酸检测”生意也在2023年终止,“2023年公司已不再从事该业务(病毒保存试剂产品),该部分收入不可持续。”
8亿元募资计划搁置
如上所述,“核酸概念股”达科为的核酸检测相关业务销售额占主营收入比例不足10%,但在闯关IPO之际,深交所依然关注了其新冠相关业务的可持续性。
在第二轮问询中,深交所要求达科为补充说明除病毒保存试剂外,其他产品是否与新冠疫情的防控或治疗相关;剔除受新冠疫情相关导致的产品收入外,公司收入的增长情况;在新冠疫情相关产品供求关系平衡后,公司是否存在收入增长放缓或者下滑的风险等。
对此,达科为回复,“除病毒保存试剂和少量防护用品外,公司不存在其他与新冠疫情防控或治疗直接相关的产品。在剔除新冠疫情相关产品收入后,主营业务不存在收入增长放缓或下滑的情况,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不依赖于新冠疫情相关产品。”
目前来看,新冠疫情相关产品在2023年便不再为达科为创造收入,而达科为业绩表现也并未有太大波动,营业收入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1~6月和2023年1~6月,达科为营业收入分别为4.7亿元和5.2亿元,增幅10.25%。
但是单一供应商采购比例较高、代理销售业务收入占比高、市场竞争加剧等风险,也成为横亘在达科为发展进程中的难题。
因此,在达科为原IPO募集资金计划中,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与公司现有业务关系紧密相关,包括扩大公司产品产能、提升产品升级迭代及新产品开发能力、建设研发中心并开展前瞻性研究,以及营销服务网络与信息化升级。除了围绕公司主营业务进行外,达科为了应对业务增长后的运营资金需求拟补充流动资金。
达科为原IPO募集资金的具体用途如下所示。
图/达科为募集资金的具体用途
来源/达科为招股书融中财经截图
如其所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将逐步提升现有产品产能、增加产品种类、拓展产品线宽度,提升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扩大公司产品的覆盖领域,提升公司产品市场份额,有助于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从招股书信息来看,有个别项目已备案,但随着达科为终止IPO,也意味着其原计划的8亿元的募资计划搁置了。
结合达科为此前表示,“若本次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不能满足上述项目投资需要,公司将根据实际募集资金净额,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等情况,调整募集资金投入的优先顺序及各项目的具体投资额等使用安排,不足部分将由公司利用自有资金或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自筹资金解决。”
终止IPO的达科为,此刻应在另谋出路。
医疗IPO何时解冻?
终止IPO的达科为,不是医疗健康赛道上的个例。
2024年至今,已有多家医疗企业撤回IPO申请。澳斯康生物、脂肽生物、博纳精密、微策生物、赛诺威盛、基因科技、迪嘉药业、美康股份、云舟生物、科宝制药……放眼望去,名单很长。
实则,早在2023年便已见端倪,自2023年8月证监会宣布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后,IPO准入节奏明显放缓,具体到医疗健康行业也不例外。数据显示,2023年A股市场IPO上市的医疗企业数量,从2022年的50家缩水到21家;IPO募资总额也从2022年的765.1亿减少到223.2亿。同时不断有企业退出IPO排队队伍,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3年医药企业终止IPO的数量达39家。
行业IPO节奏放缓,与一二级市场平衡需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密切相关,故在二级市场阶段性收紧IPO的同时,一级市场的融资热度也有所减弱。
跃为资本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医疗赛道共发起1737起融资事件,较2022年同比下降26.2%,2023年全年融资数据也同比下降超1/4,股权融资低频高门槛化。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8月证监会宣布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后,证监会召开了多场系列座谈会,就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在今年2月新春后上班举行的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聚焦当前市场关切的热点问题以及制约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深入研讨,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大家认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直接关系亿万投资者的“钱袋子”,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严之又严抓监管,汇聚合力强信心。建议严把IPO准入关,加强上市公司全过程监管,坚决出清不合格上市公司,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投资回报。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规范各类交易行为,提升制度公平性。
可见的是,进入到2024年交易所IPO受理更是停滞数月,一直到今年中旬,三大交易所同步暂停的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才全部重启,并由此恢复IPO常态化审核。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年6月受理的IPO首批名单中,出现了医疗企业的身影——6月26日,医疗科技企业“爱舍伦”在北交所的IPO申请变更为“受理状态”。
巧合的是,爱舍伦IPO获受理的同一天,爱迪特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上半年A股医疗器械板块唯一一家成功上市的企业。
近日,港交所也迎来了一个医疗IPO“同源康医药”,这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发现、收购、开发差异化靶向治疗并对其进行商业化,以满足癌症治疗中亟待满足的医疗需求,同时也是国内极少数拥有药物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创新型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
与此同时,在排队IPO这条路上,不日后也将有一个医疗IPO推开二级市场大门——6月10日,中国最大的线上慢病管理服务平台“方舟云康”通过港股聆讯,或即将能顺利在港股IPO。
值得关注的是,北交所也正逐渐成为医疗企业冲击IPO的优先选择。
上述提及的爱舍伦项目现状态为“已问询”,此外,爱得科技、珈创生物等医疗健康企业现项目状态也为“已问询”。
6月18日,白云山旗下子公司“广州医药”向股转系统递交了新三板挂牌申请,剑指北交所。有意思的是,广州医药在2023年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525.91亿元、6.49亿元,这意味着,若广州医药成功在北交所上市,北交所将迎来首家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公司。
相信不久的将来,将接连有医疗企业叩响IPO的大门。
期待有更多医疗企业向二级市场发起冲击,同时也期待终止IPO后的达科为的进一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