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养老金计算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计发月数始终是50岁195个月、55岁170个月、60岁139个月。这样的计发月数,从2005年以来已经多年未变了。让我们了解一下养老金计发月数究竟是怎么来的?是如何计算的?未来会不会改变吧?
养老金计发月数的由来。
1995年,国家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个人账户。在当时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统一为个人账户的余额÷120,也就是计发月数是120个月。在当时的基础养老金统一为20%的社会平均工资,所以说当时的养老金相对更加平均。
为了加强养老保险缴费的激励机制,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才制定了现在的基本养老金计算模式。有关的计发月数,就是通过2005年的这一文件发布的。
后来,即使机关事业单位在2014年10月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了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采取的计发月数也是跟2005年文件统一的,没有再变化。
计发月数,是根据不同的退休年龄设定了不同的数值,从40周岁到70周岁,总共31个数值。在使用的时候,如果退休年龄不是整周岁,则是按照下个周岁对应的计发月数来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
养老金计发月数究竟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相信大家都明白,这些计发月数不是拍脑袋就定下来,但究竟是根据什么原则和因素计算出来的呢?
其实,当时的设想很简单:以退休时每月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数额为基础,每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会计算一定的利息,当达到人均预期寿命时,恰好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领取完毕。领完以后,个人养老金是不会降低的,会由统筹账户支付等额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确保退休待遇不降低。
最初的假设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为4%,人均预期寿命为75周岁,然后按照计算公式套入相应的年龄,就能计算出现在的计发月数了。如果不是相应的整数,是按照四舍五入取整的。具体的计算可以见暖心整理下面的计发月数表:
如果我们不会具体的指数计算公式,可以自己做一下假设,比如说60岁每月领取退休时账户的1/139,但是每年有4%的利息,这样差不多,正好能领180个月才能领完账户余额。
未来计发月数会改变吗?
根据我们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计发月数制度早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
比如说,固定的计发月数,原则上应该对应固定的养老金。但是养老金是每年增长的,个人账户的支出额度每年也会按比例增加,所以提取完个人账户的时间一般会比75岁早的多。
人均预期寿命,早就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提高了。75岁的预期寿命,是源自于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得出的城镇居民人均寿命75.21岁的计算,当年的平均预期寿命实际上只有71.4岁。2020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数字是77.93岁,2021年甚至达到了78.2岁。
关于预期寿命,较为科学的方式应当是参考退休人员的剩余预期寿命,而不是0岁新生儿的预期寿命。而且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预期寿命,都是有很大差距的。
所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要修订完善个人账户计发月数,估计2025年以前就会出台了。相信未来的计发月数制度,会更加科学和完善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