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王晓洁见习记者翁柔实习生李嘉腾
通勤距离,从家到工作地只有5米;高温天,可以在夜间遥控无人机喷药浇水;外出时,用一部手机就能远程管理大棚……这是90后新农民、杭州万青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康锋的日常。通过智能化的运营模式,他所在的的农机合作社已经实现了拢共十几人,却能管理种植9000多亩土地,相当于900个足球场那么大。他说,这一切都源于两个决定。
从银行辞职,回乡做农民
辞职转行当一个农人的决定,在朋友看来不可思议,但蔡康锋觉得就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他说:“朋友觉得做农业这么辛苦,怎么能坚持得了?其实,我从小跟着我爸一起干农活,每年暑假都会去地里帮忙,我对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
蔡康锋是在2015年决定辞去银行的工作,回到河庄,加入农机合作社,和父亲一起种地。“河庄是我的家乡,我对这里的一切很熟悉,这几年我在这片土地上看到的都是希望。”蔡康锋认为,农业关系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这两个产业在河庄都有一定的基础,加上当地不断推出新政策支持农文旅发展,支持新农人创业,他想回来做点事。
“我们河庄人能创造奇迹。”蔡康锋口中的奇迹,是老一辈人河庄为防止钱塘江“坍江决堤”,用自己的血汗在江边驻地围圈,形成独特的围垦文化,创造了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蔡康锋说:“围垦而得的沙土是种植水稻小麦最天然的肥料,这也为河庄繁荣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老一辈打下的基础,蔡康锋想努力创造新一代的奇迹,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农业劳动生产力。他觉得,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时代环境,机械化、规模化才是农业发展的未来。
90后种地,用的是黑科技
蔡康锋回到农村合作社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将所有的农机具都安装了自动导航。具体来说,就是能够让拖拉机自动识别其当前位置,并充分利用GPS等技术,实现拖拉机的自主行驶及执行预定任务的自动化过程。这种做法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确度和效率,还能节省人力。除此之外,合作社还购买了农用无人机、干燥机、插秧机等新装备。
回忆起父辈在河庄土地上的辛勤耕耘,蔡康锋感慨道:“我们十几个人承包9000多亩地,放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但有了插秧机,一个人操作,平均一天可以插秧50亩到60亩。换作过去,要实现一天插秧50亩,哪怕是体力好,手脚快,也得要五六十人。”效率的提升,也让父亲逐渐接受了自己的改造建议。说服了父亲,蔡康锋又在说服身边的朋友加入。
“现在,我总劝朋友们来农村试一下。”蔡康锋特别想让大家知道,种地的农民不再是大家印象中——上了年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在蔡康锋所在的合作社里,30岁以下的从业者大概有七八人。平时,施肥打药水都是用无人机这些新设备,年轻人容易上手,也喜欢。
“农村农业大有可为。”蔡康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河庄新农人队伍。他认为,新的血液能带来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河庄提供的政策对年轻人十分友好,“这两年,村里的基础设施、硬件设施都在逐步完善,不管是想做电商,或者是做农业、做农文旅,遍地都是机会。未来,我这样的故事也会越来越多。”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87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