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民国时期成都彩色老照片,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充满历史韵味和独特魅力的时代。这些照片以鲜活的色彩,展现了民国时期成都的繁华景象和人文风情,让我们能够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
1941年,成都郊区的一家餐馆,其特色鲜明,令人难以忘怀。这家餐馆的厨房直接设在门口,透明的布局让过往的行人和食客都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厨师们忙碌的身影和烹饪的过程。
厨房内,炉火旺盛,铁锅热气腾腾。厨师们身着整洁的围裙,手法娴熟地处理着各种食材。他们的动作迅速而有序,无论是切菜、炒菜还是调味,都显得得心应手。
门口摆放着各种新鲜的食材,供食客们挑选和观赏。蔬菜青翠欲滴,肉类鲜嫩可口,这些食材都是当地农户和渔民提供的,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和品质。
民国时期的成都,有一位名叫黄敬临的美食家,他在自家庭院开设了一家私家饭馆,名为“姑姑筵”。这家饭馆在当时成都的川菜界颇负盛名。
“姑姑筵”的名字来源颇具趣味性,原是四川地区小孩子模仿大人做饭炒菜的一种游戏,类似于“过家家”。黄敬临在妹妹的玩笑话中汲取灵感,将其用作餐馆名称。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孩童的游戏,但实际上“姑姑筵”却是一家相当有名气的餐馆。
20年代初的成都,锦江之上,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悄然展开。江面上,几只木船轻轻摇曳,船上摆放着一个个精巧的鱼篓。
这些鱼篓,用细密的竹条编织而成,形状各异,有的呈圆柱形,有的则是扁扁的椭圆形。它们被放置在船边,随着江水的波动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锦江的古老传说。
1941年,在成都郊区的一处集市上,一位盐摊摊主正忙碌地给顾客称盐。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庞上,为他增添了几分坚毅与沧桑。
1941年,在成都郊外的一隅,一间酱油铺静静地矗立着。铺面虽小,却干净整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铺子里弥漫着酱油特有的醇厚香气,让人不禁垂涎欲滴。店内的货架上摆放着各种规格的酱油瓶,有的已经装满,有的还空着等待新鲜的酱油注入。附近的居民们常常光顾这家酱油铺,他们或提着篮子,或推着车,来这里购买日常所需的酱油。
1941年,在成都的繁华街头,一位来自郊区的乡民正忙碌地摆摊,出售着新鲜的鳝鱼。他的摊位前,一条条肥硕的鳝鱼在竹篓中翻腾,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乡民身穿粗布衣裳,皮肤因风吹日晒而显得略显粗糙。他的双手布满老茧,那是长年累月辛勤劳作的痕迹。尽管生活不易,但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朴实而真诚的笑容,让人感受到乡村人的淳朴与善良。
1941年,在成都郊外的一个宁静角落,四位女子围聚在一处,正忙碌着准备饭菜。她们或蹲或站,各自手中的动作不停,有的切菜,有的淘米,有的生火,一片和谐而忙碌的景象。
1935年的成都街头,小吃摊遍布,各种四川特色小吃应有尽有。这些小吃摊通常由勤劳的摊主经营,他们凭借着独特的手艺和秘制的配方,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食客。
这些彩色老照片不仅展现了民国时期成都的繁华和美丽,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它们是我们了解成都历史、文化和风情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