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战3》已在现实上演, 还有必要拍吗?

Idlemovie2024-08-16 16:14:12  119

“古惑仔不用脑,一辈子都是飞机。”

这句改了后半句的台词适用于现在的香港电影。

警匪片泛滥成灾,以致于内地观众不再轻易买帐,提及港式警匪片几乎等同于烂片。

票房、口碑都堪忧的情况下,许多港片停拍、撤资,一大原因就是港片不思进取,一味的吃老本,最终作茧自缚。

其实,大家讨厌的不是警匪片,也不是万年不变的演员,基本只要某个演员一出现就能猜到他在片中是卧底还是警察,而是千篇一律的固定公式。

反观《寒战》,就是《无间道》以来难得一见的用脑的警匪片。

片中的演员也没什么变化,郭富城梁家辉林家栋钱嘉乐,都是老面孔,无非多了一个彭于晏

但他们却能在编剧的巧妙构思下不停的变换身份,不到最后一刻始终难以确定是好是坏,如果是这种故事,观众也不太会介意老面孔。

即便在题材上,放眼整个华语电影圈,《寒战》也比较少见,警匪片的外衣下包裹的是政治惊悚片的内核。

一开场的旺角爆炸案,冲锋车和5名警员被劫案,依然是熟悉的味道,让观众以为换汤不换药,随着剧情的推进,尤其是郭富城和梁家辉互相逼宫的高能片段之后,类型突变,权斗浮出水面。

郭富城成为寒战行动总指挥后又顺着警匪的路子发展,与一般的警匪片并无二致,但争分夺秒、争锋相对的紧张感与危机感拍的十分传神,警方觉得布下天罗地网,一切尽在掌握,实际被劫匪玩弄于股掌之中。

这种势均力敌却棋差一招的挫败感会让观众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警方已经天衣无缝,为何每一步行动对方都了如指掌,甚至连郭富城鞋带开了都知道。

由此导演再次把观众带回到主线上并表明《寒战》确实是权斗为主,警匪为辅,因为开头的绑架案实为派系之争的引子,目的是扳倒郭富城让梁家辉上位。

明线是警匪片,找内鬼,暗线是文官和武官的一场争斗,背后都有各自的阵营,哪怕寒战行动是最高机密,劫匪也能一清二楚,因为郭富城抓的不是劫匪,而是自己人。

为了让过程更加扑朔迷离,导演还插入了钱嘉乐这条支线来迷惑观众,同时让廉政公署的李治廷充当先锋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引出幕后操纵者,使麦格芬一波三折。

结尾处,好像尘埃落定,彭于晏是最大boss,梁家辉毫不知情。

可是,歹徒的一通电话,彭于晏的意味深长,梁家辉的心甘情愿,其他一黑一白的角色,下落不明的冲锋车和五千多万都让疑云挥之不去,答案将在《寒战2》揭晓。

《寒战2》搞错了重点,前作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针锋相对权斗,并非警匪元素,可《寒战2》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虽然格局远大于第一部,场面也升级,但政治惊悚减弱了,反而被从头到尾的枪战取代,又回到了传统模式的老路上。

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寒战2》的真正主线其实不是枪战,而是中英政治博弈。

碍于各种原因导演不能拍的太明,只能隐晦表达,这也是《寒战2》最具解读的部分,也是《寒战3》为什么已经在现实上演的例证。

如片中刘杰辉说95年还发生过一件大事,政治部解散,另一件大事电影交代的很清楚,李文彬担任O记主管时完美执行了一次卧底计划,事后为了他们的安全安排五个人移民南美。

而另一件大事是什么?政治部是当时英国在香港设立的情报部门,表面上干审查,实际上窃取情报,而香港确定回归后这个部门必须解散,但97回归后随着移民潮的来临,英国又安排这些人潜入香港,在各个部门整事。

否则前警务处处长蔡元祺哪来那么大的能量收购警队的通讯公司以及支持李文彬,因为神秘会议中的那几个人都是他的后盾,他们代表的是亲英派,最终目的是当特首,让香港被亲英派控制。

廉政公署本是独立部门,不受其他部门掣肘,但在片中张国标他们却跟着刘杰辉秘密行动,且张国标还说了句“寒战是香港的水门事件”,包括梁乐民、陆剑青也在采访中提到过《寒战》的剧本灵感来自于美国大选辩论。

片尾,刘杰辉在机场“送”蔡元祺,说了一整场的中文,最后突然说了句英文,“stop and get out”,意欲所指,不言而喻,这样一捋,《寒战2》的主线就清晰明了了,看似是刘杰辉破案遇到了阻力,实则是亲英派与亲中派的一次交手。

更深层次一点,那就是国家力量的角逐,现实上演的《寒战3》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嘛,这也让《寒战3》不好拍了,除非不遵循基本法。

但也让所有期待《寒战3》的观众充满了想象,按现实拍够呛过审,不按现实拍,编剧脑洞再大也没有现实精彩,所以“你还不够道行摆得平”“你再往前一步,我马上跟你开战”,这个结尾跟《赤道》一样,无限遐想啊。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6531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