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国际社会备受尊崇的英国权威期刊《经济学人》对美西方当前面临的复杂困境进行了根源性的剖析。
其观点尤为犀利,直指问题的核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领头羊,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被视为不甚明智。
这一状况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声音与影响力,也无形中加剧了西方自身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英媒观点
《经济学人》发表的这篇文章概括起来有三个观点:
第一,全球经济的竞争模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原先的殖民收割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冲击下早就摇摇欲坠。
原先被排除在西方自由市场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展现出强有力的威胁,典型代表就是中国。
第二,就全球工业产业而言,在美欧与日本等老牌产业强国逐渐衰弱的同时,各工业门类的中国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抢占市场。
第三,美国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非但无法限制中国的发展,反而会助长其全球影响力,是极其愚蠢且徒劳的举动。
总而言之,《经济学人》是想强调中国崛起已经是势不可挡,以及美国的应对太过有气无力。
一家白人权威期刊居然会有如此犀利直白的剖析,确实发人深省。
那么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可以来仔细探究里面的缘由。
受到冲击的老牌资本
今年年初,世界GDP排行榜新鲜出炉。
中国仍然以5.2%的高速增长排在第二,但引人注目的是,排行第三的却不是日本,而是国际社会上快“查无此国”的德国。
更让人无法忽视的是,德国GDP的增长值甚至是负数。
也难怪网上总调侃,德国总理朔尔茨心心念念的进入“工业4.0时代”最终变成进入“工业0.4时代”。
更别说老牌工业强国日本,连德国都不如,堪堪排在第四的位置。
那么是谁抢占了他们的工业帝国宝座?
有国家衰落,就必然有国家兴起。
德国、日本都是汽车产业制造强国,能给他们带来GDP上的严重冲击的,想必就是传统汽车行业的不景气。
其实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没错,正是中国带着它的新能源汽车,冲垮了全球的汽车产业市场,也就自然波及了德日的GDP增长。
要想看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看他的汽车产业的能力就明白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燃机车,无一不给时代带来颠覆性的发展。
而掌握汽车制造产业的国家,如一工的英国,二工的德美,后来的日本,都是当时绝对的工业大国。
而原先德日汽企制霸全球,靠的是什么,说一不二的标准,绝对的话语权。
他们说这个螺丝0.35毫米半径符合标准,0.4毫米半径的螺丝就是次品。
这种绝对的垄断必然导致对市场需求的忽略,但他们就是有这个底气,因为他们牢牢掌握着知识产权。
为什么西方国家罢工罢几个月都无所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少工作一天就会少一天薪水?
因为目前总体还处于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形势,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对发展中国家肆意收割,就像美联储到现在还在加息。
他们收割第三世界国家的财富,去养他们本国的虫豸。
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工业门类都还遵循着西方标准。
他们稳稳站在产业链的上游,自然能够肆意收割。
这是靠几百年的原始积累和殖民扩张走出来的血腥之路,以牺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为代价,让这些所谓的发达国家高枕无忧。
我们国家必然不会走这样的路。但若是发展汽车产业,从客观层面来说我们确实无法与积累了几百年的老牌汽车品牌媲美。
于是我们干脆就走一条新路。
迎合第五次能源革命的浪潮,走一条与绝大多数内燃机车完全独立的道路,那就是新能源汽车。
今年江苏省常州市成为万亿俱乐部的新成员,就是因为常州是新能源之都,各大新能源产业群英荟萃,电池产业更是世界第一。
这说明了在二十年的发展与积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质变的时候。
而当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相比的优势越来越突出,所占市场份额就会越来越大,传统汽车的没落也就是必然。
抓住新能源汽车,就等于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把握住领头羊的位置,待世界工业产业洗牌之时,就是我们掌握全球话语权的时刻。
新能源汽车只是一个代表。
有更多的产业,在十几年前公知带路党大肆嘲讽“中国制造”时,早就不动声色地牢牢把住了市场份额。
而近些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能源改革力度。
这不仅对国内各行业带来影响,对国际的影响同样巨大。
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技术的更新迭代能够有效打破西方的知识产权与技术垄断。
再辅以“一带一路”战略配合输出,必然能将中国技术传播到全球。
这也正是说“一带一路”是国际版“农村包围城市”线路的原因。
美国的失策
“一带一路”输出的不仅是中国商品,更是中国基建,中国标准,中国技术。
当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采用我们的标准、技术;
当重要能源国家如俄罗斯、巴西、伊朗、沙特都更愿意信任我们,以美国为首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会跳脚。
英国《经济学人》所言也并非夸张——市场与原料兼得,又是制造业强国,没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止这样的国家崛起。
到那个时候,站在产业链上游的将是我们,轮到我们收割别人的财富。
当然,我们中华文明一向讲究天下大同,我们并不在乎蛋糕如何分,我们更在乎如何把蛋糕做大,因此我们必然不会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之路。
而是会选择着手构建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正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
那么美国针对中国的崛起采取了什么措施会让《经济学人》直呼愚蠢与徒劳呢?
前不久,马斯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德国设的加工厂被当地居民以“破坏环境”为理由叫停,一时引发热议。
从表面来看,这似乎只是一场“环保卫士”的“成功斗争”,但若放在当今国际格局下来看,意味就完全不同。
俄乌战争背景下,欧洲能源价格飙升。
许多大牌企业都面临裁员压力,甚至有些企业已经转移到其他国家发展,更别说小企业,破产的破产,倒闭的倒闭。
让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工业都元气大伤。
企业倒闭带来的失业率问题同时引发了更尖锐的社会矛盾,右翼反对党渐渐取得了更多民意呼声。
于是又进一步激化了本就严重的种族问题与移民问题,对于在任政府可谓灭顶之灾。
那么俄乌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呢?
明面上是北约东扩刺激了俄罗斯的神经,但归根结底是美国的算计。
过去俄罗斯长期往欧洲输送廉价能源,让欧洲工业长盛不衰,甚至隐隐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
美国利用北约东扩刺激俄罗斯神经挑起战争,一来能使“军工复合体”得到更多订单,赚到更多钱;
二来能解绑欧洲与俄罗斯紧密的贸易关系,不仅能打击俄罗斯的经济使之再“解体”,更能把欧洲牢牢捏在手心里任美国摆布;
三来能收割一波优质欧洲资产,美国面对所谓“盟友”也是毫不手软。
但在这些深层谋略背后其实还有一条最核心的目的,那就是逼迫欧洲与中国脱钩。
当工业产业纷纷倒闭、能源价格飙升、长期处于出口小于进口的贸易逆差。
欧洲各国的政府难以为继时,为了缓解内部压力,出台政策保护本国企业、限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似乎成了必选项。
纵使中国的商品再物美价廉,他们也只能忍痛割弃。
这样一来中国似乎就难以继续在全球市场“输出优势”。
但在一片哀鸿中,有一个欧洲国家稳定得很突出,那就是匈牙利。
匈牙利曾经在欧盟会议上多次提出反对针对俄罗斯的执裁以及与中国的“脱钩”,堪称“欧盟刺头”。
那么匈牙利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方面,它需要依靠俄罗斯的能源发展;
另一方面,匈牙利实际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集团争相投资的宝地,是我们国家撬开欧洲市场的跳板。
我国共有二十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匈牙利投资,把匈牙利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新能源之都”。
一是因为匈牙利的电池产业非常发达,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的需求。
二是出于国家战略考量,面对美国的围追堵截,中国不会坐以待毙。匈牙利的发展就是在告诉整个欧洲。
美国会将资本的镰刀挥向“盟友”,而中国会永远寻求两国关系的互惠互利。
那么究竟和谁站一边才能给自己的国家找到未来?
半年内德国总理朔尔茨、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相继访华,而总书记新年外事访问了法国、匈牙利、塞尔维亚。
在这些欧洲国家心中,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了。
结语
美国费尽心思促成的俄乌战争,不仅没有让欧洲与中国彻底脱钩。
反而让他们意识到了美国丑陋的真面目以及国家未来道路的正确抉择,激化了美国与欧洲关系的矛盾点,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也难怪《经济学人》会有如此无奈的说辞。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5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