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新框架逐渐成型

中国经济时报2024-08-13 00:00:00  68

本报特约评论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从央行近期的一系列操作来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和传导机制正在逐渐成型。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此也作了详细介绍。

事实上,在6月中旬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已经阐释过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方向。新的演进方向包括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以及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等。7月以来,相关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推进。

一是利率传导机制更加完善。《报告》进一步淡化了货币政策的数量目标,转而强调“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政策利率的权威性将有所加强。而对“加强市场预期引导,关注经济回升过程中长期债券收益率的变化”的关注,也反映出央行将持续引导债市长期收益率处于合意区间。

二是利率调控机制更加健全。《报告》中“专栏2”详述了相关变化,包括调整公开市场操作招标方式,强化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的主要政策利率属性;增加午后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引导市场利率更好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等几个方面。

从实践来看,7月22日,央行宣布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10BP,同日SLF利率、LPR报价均相应下调,表明LPR报价与原有的中期政策利率(MLF)已经脱钩,转向更多参考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在逐步理顺。通过增加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将利率走廊区间控制在1.5%—2.2%,比之前的0.35%—2.55%更具实用性。

三是货币政策工具得到补充。《报告》较一季度新增“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表述。6月中旬,潘功胜曾指出,“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从“研究”到“逐步增加”,央行买卖国债操作落地速度在逐步加快。

7月初以来,央行已经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债券借入协议,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随着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未来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已经成熟。

四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继续完善。《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将金融支持科技领域的重要性提高。此外,新增“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助力释放消费潜力”,以呼应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

可以看出,货币政策新框架已经呼之欲出。新框架下,市场化利率的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健全,政策利率的权威性得以增强。下一步,央行将会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畅通利率传导渠道,加强市场预期引导,继续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5414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