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已经简单介绍过芝杜Z9X 8K这款8K播放机,从型号来看这显然是定位于主流的播放器设备,也算是芝杜Z9X机型的后续产品。不过芝杜一贯在不同定位的市场都推出相应的产品,所以这次除了主流的Z9X 8K之外,我们同时还拿到了芝杜针对高端市场推出的UHD8000这款播放器。相比起Z9X 8K的简约朴实,UHD8000从外形设计、做工用料以及影音功能等各方面,都可以说得上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这次我们对UHD8000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拆解,因为我们也很想了解UHD8000在影音部分的方案和用料水准。不过在还没拆解之前,我们对UHD8000的外观设计就产生了好感。正面磨砂面板以及两侧竖排波浪型凹凸设计,有着相当的精致感,说实话这种设计有着不低的成本,我们很少在其他播放器上看到。
前面板液晶屏上有一些主要的影音格式展现,左边则是内置有灯圈的开关按键,芝杜这款机器在接驳电源打开开关之后,还需要按一下这个开关电源才能开机……我们可以将其想象成一种仪式感,尽管一些用户可能更需要简捷的开机方式。在面板右侧则有一个USB 2.0的接口,方便接驳一些USB设备,不过个人觉得是方便大家本地升级固件。
UHD8000的前面板是可以揭下的,这个时候能看到两个3.5英寸的硬盘舱,我们在体验的时候试了一下,20TB的硬盘都可以支持,可以说相当给力了。此外我们还顺带在千兆有线网络下测了一下NAS到硬盘舱的拷贝速度,基本在100Mbps左右。当然如果有NAS的话,也可以无视这个硬盘舱,个人觉得在当下NAS和网盘大行其道之际,硬盘舱的加入一个是让用户多一个选择,另一个则是在没有适合网络环境下,大家也可以用相对“原始”的方式。
在播放器上方侧边,有小金标的认证。很显然UHD8000不仅仅是一台8K播放器,同时也是一款HiFi级的音乐播放设备。当然实际上,我们可以将UHD8000看做是一个全能产品,它既能播放8K视频和蓝光原盘,也能是一个内置DAC的HiFi音乐播放器,同时它还能接驳PC作为PC的声卡以及桌面解码器。
接口部分,作为高端播放器的UHD8000自然非常齐全,除了电源接口之外,我们看到了串行接口、同轴输出、光纤输出、千兆网口以及实现音画分离的两个HDMI接口。芝杜是第一个在S928X芯片上实现音画分离的厂商,据说是单独定制了两颗芯片来实现,当然这也使得芝杜必须在系统中赋予播放器更多的功能选项,看似有点麻烦但却是必须的。负责音频的HDMI接口甚至可以支持多声道的DSD 64原生输出,对HiFi有兴趣的玩家可以摸索一下。
模拟输出接口和平衡口都不缺,这几年高端播放器都喜欢这样设计,当然这主要是让各位听音乐用。方口的USB接口是用于接驳PC的,这样可以将UHD8000作为PC的声卡和声音解码器用。不过官方表示两个USB 3.0接口还可以和外置DAC连接,这样会有更多的玩法,也能支持更高的声音规格。有意思的是芝杜在背后接口部分设计了一个12V的输出联动口,这样直接可以和前后级同步开关机,很是方便。
拆机很容易,比想象的简单多了,看起来比较工整,内部设计部分显然是用了心的。线性电源看起来很高大上,PCB上的结构看起来也很合理,同时不同部位也安置了不同的电容。简单而言,UHD8000内部看起来的确比较高端。
电容部分,芝杜并没有全部采用清一色的日系电容,我们除了看到日系的KYB滤波电容之外,还看到国产的永立固态电容。另外黄色部分我们拍得不清楚,应该是日本nichicon常用于音频设备的电容。
芯片部分,被散热块遮挡起来的自然是Amlogic的S928X-K了,内置8GB内存,这个要拆下来会相当麻烦,所以我们就跳过了这一部分……DAC芯片是ESS的9069Q,这颗芯片在去年下半年曾被多个音频设备使用,算是ESS中端芯片部分比较流行的产品了,当然说是中端,性能还是有这么强的,硬解DSD512,信噪比123dB,失真度0.00015%,放在UHD8000播放器上也是够用了。
XMOS芯片没啥好说的,看了一下型号U30870C10,经典的二代XMOS芯片,XU208开发。商业化时间足够长,但性能各方面都足够好。存储主控芯片是国产江波龙旗下的FORESEE,适用于eMMC存储系统。另外在模拟输出接口部分,芝杜做了镀银的处理。
总的来说,UHD8000的设计从笔者角度来看是不错的,即使不能用“奢侈”来形容,但是在国内的安卓播放器行业中,这个水准属于较高的水平了。而且芝杜真正的实力体现不仅仅是在硬件部分,而是搭配硬件的软件设计,这部分我们会在之后的测试中进行更多的体验。当然仅从这次拆解来看,芝杜UHD8000显然不仅仅是一个8K播放机,而是一个8K数字全功能多媒体设备,兼顾了音频和视频两部分,可以作为家庭多媒体娱乐的一个核心设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1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