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上将看到落魄的黄永胜, 说了一声“算了”, 扭头离开审讯室

近现代史源2024-03-16 10:00:20  177

儒家文化里有一条美德,倡导“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意思是做人要厚道,即便关系不好了也不要落井下石,说别人的坏话。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气量宏大的名将,心胸开阔讲究以德报怨。比如开国上将王平,曾经与一人是朝夕相处的军政搭档,对方后来出于一些原因,打压迫害过他。但渡过难关后的王平,却选择得饶人处且饶人,放了对方一马。怎么回事呢?

王平是比较传统的政工干部,早年出身于彭德怀元帅领导的红三军团。熟悉历史的读者可能比较了解,三军团隶属中央红军,他们跟“朱毛”带出来的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基干力量。但只要是不同的部队脉络,合作后难免就会出现“山头”,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将领之间,大面上关系是好的,但有时也会有些摩擦,这是很正常的。

为了缓解这类情况,经常有两大军团的干部交流,互相调动以加强红军队伍的团结。而到了全面抗战时期,这种跨体系的军政干部搭配,已经十分普遍。比如晋察冀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由老红一军团出身的黄永胜担任,他不光是一军团干部,还参加过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可谓根红苗正;军分区政委则是王平,他跟黄永胜搭档了数年时间。

起初黄永胜跟王平能做到有商有量,但黄永胜打仗点子多,有时对于一些打破常规的做法,王平与他意见不同。加上黄永胜天性好动,纪律方面比较自由随便一些,慢慢两人的矛盾开始增加。有一次上级分配任务,安排军分区运送粮食,黄永胜不愿接受这一工作,认为出力不讨好还有伤亡风险,所以推三阻四。王平是政治委员,原本这类任务不需要由他直接负责,但他对黄永胜的态度很不满意,便亲自带队穿越敌占区,成功地将粮食物资运了过去。

王平的做法本来就是坚决执行命令,无可指摘,但黄永胜却对王平产生了误解,认为对方急于争功,是想取代自己当司令员。于是黄永胜跟王平吵了起来,讲出许多伤感情的话。王平很生气,出于维护团结的目的,他没有争辩,只说了两个字“笑话”,便摇着头走开了。像这样的磕碰,后来还有很多,所以搭档多年的两位将军,私底下关系并不融洽。

建国以后,两人都获得了上将军衔,但彼此交集减少。六十年代黄永胜取代杨成武当上总参谋长,出于一些小集团的利益需要,开始刻意打击军内的老干部,连曾经的战友王平都没放过。黄永胜甚至在一次批判会上公开表示:王平我是打过交道的,这个人有野心,早就应该打倒!在相关人员的诬陷迫害下,一生功绩显赫的王平被免去职务,甚至失去人身自由,处境极为困难。

黄永胜在特殊时期的诬陷,令王平尤为痛心:两人虽然关系一般,但毕竟是多年战友,王平想不通,黄永胜如何能对自己下得去手?人的运势终究难以捉摸。1971年风云突变,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轮到黄永胜、吴法宪等一批四野老人被隔离审查,后来甚至被开除党籍、判处十多年有期徒刑。王平将军此前是被无端冤枉的,他恢复职务及名誉后,组织请他到关押黄永胜的地方,指认黄永胜犯过的错误。王平来到审讯室外面,他没有进房间,隔着门看了一眼憔悴失落的黄永胜,动了恻隐之心。

将军摇着头说了一句:算了。随后王平便走了,他没有因为此前的恩怨,而抓住机会针对黄永胜。也许在王平来这里的时候,便是出于服从组织安排的角度,走个过场,他本就不打算讲太多话。而亲眼看到黄永胜的处境后,王平又想起几十年前一起作战的日子,确实于心不忍。在王平看来,建国后黄永胜的很多事情,也是以一个执行者的角色去做的,其自身也很可悲,如今有了恶果。

王平的性格和处世特点,跟老搭档黄永胜完全不同。作为正兵团级的开国上将,王平一生的最高职务就是总后勤部部长,从没当过副国级干部,他不喜欢、也不擅长钻营政治。这样一位宽容厚道、心态平和的老将军,可谓“肚里能撑船”。王平最终活到了91岁高龄,1998年在北京病逝。而与他渊源颇深的黄永胜,获得保外就医待遇后,在73岁那年患肺癌晚期病故于山东青岛。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0041.html
0
最新回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