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国大洋86航次第一航段海上调查任务圆满完成,“深海一号”船顺利返回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深海中心”)科考码头。本航段历时45天、总航程6293海里。
联合多国开展海上调查
中国大洋86航次主要执行我国2024年度大洋项目“国际海底矿区勘探与开发”和“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两大任务以及国际学员海上培训工作。第一航段重点在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开展了45天的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和环境基线调查,完成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国际学员海上培训工作,同步开展航路综合调查,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义务。
该航段是我国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第三个5年阶段的第一个海上调查航次,同时也是深海中心负责组织完成的第一个国际学员海上培训航次。由深海中心、海洋二所、广海局、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浙江问海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国内单位,以及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果阿)国家海洋学研究所、肯尼亚国家能源和石油部、南非开普敦大学等3家国外单位,共计60人参与完成了海上调查工作。
国际学员完成海上培训
调查期间,第一航段临时党支部发挥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作用,精心组织、科学部署,全体队员同舟共济、恪尽职守,发扬“自强、探索、奉献、和平”的中国大洋精神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复杂海况等困难,依据航次实施方案,以科学合理的工作部署为保障,以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科考团队和高效可靠的调查装备为抓手,坚守安全底线,抢抓时间窗口,在作业海区成功完成82站地质、生物、环境调查站位及900多公里的地球物理测线,完成了第一航段的全部既定任务及后续补充调查任务。第一航段初步揭示了合同区重点区块富钴结壳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基底岩石类型以及地形构造特征,在采样装置试验区开展环境基线长期监测,利用锚系、沉积物捕获器等手段收集温度、盐度、海流、沉降颗粒物等数据,评估环境跨年际变化,航次调查成果将有力支撑我国履行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也彰显我国重视深海环境基线变化,保护深海环境负责任大国形象。
其中,针对国际学员海上培训工作,航次现场制定了《中国大洋86航次第一航段(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2024年)国际学员海上培训方案》,构建了国际学员海上培训流程体系,结合实际航渡和作业时间,采用多种培训方式,由专业授课导师对接,重视理论和实践融合,针对性地开展富钴结壳资源勘探相关的海上作业流程、仪器设备操作和安全规范、资源调查和环境评价方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学员在整个航次过程中加强了自身背景专业知识,补充学习了其他专业的知识技能。
挺进深蓝的“青岛力量”
作为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和战略性海洋矿产资源勘查重任的科研机构,坐落在青岛蓝谷核心区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瞄准国家对海洋矿产资源能源以及深海探测的重大需求,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一套深海极端环境探测技术体系,并实际应用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及深海冷泉、热液活动探测等领域,成为中国科研挺进深蓝的一支中坚力量。当前,青岛蓝谷锚定海洋科学城的目标定位,科技创新不断实现全新突破:集聚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50余家,引进培育各类创新平台112个,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达400余人。
本组撰稿摄影(除署名外)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95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