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用好用足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激发广州文化活力
截至目前,广州市区级以上公共文化设施近200处,预计到2035年新增100余处,将构建起300处以上大、中型文化设施矩阵,广州正逐步推动形成公共文化场馆为主、社会场馆为辅的层次分布、全面覆盖、多元开放、充满活力的设施网络。
而伴随广州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市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更多市民提出个性化、品质化的文化需求。那么,广州应如何用好用足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激发文化活力?广州市政协委员在走访调研后,从普惠性服务供给、信息化服务手段、多样化运营方式等方面出发,展开协商并提出建议。
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
文化场馆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地标。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金曲音乐)广播总监钟慧认为,文化场馆“朝九晚五”的传统服务时间较难满足普惠性的服务供给,因此建议服务时间更具弹性:“比如广州美术馆新馆位于广州塔附近,而岭南广场建成后将形成本地大型文化经济圈,夜经济、灯光秀等必将带动艺术消费。”
而除却时间上的弹性开放,空间布局同样会带来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群众的获得感。
“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存在不均衡的情况,重大文化设施大部分聚集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等中心城区,而农村地区文化设施相对薄弱。”市政协委员、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张艳建议,广州可推进城市“10分钟文化圈”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优化布局、功能完善、长效管理,同时对非中心城区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区、镇街则可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合作共用。
在市政协委员、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李新华看来,部分非遗技艺公益培训课程相对单一,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他指出,公益培训课程除了本土性、普及性和群众性外,还要有引领性和导向性的作用。
“建议广州市文化馆要充分发挥中心馆龙头作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与岭南文化,全力打造面向湾区、面向世界的民间文化交流中心。”李新华补充道,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明清书画和历代岭南绘画院藏极其丰富,需用好、用足优势资源,打造能够展示中国精神、讲好岭南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互鉴的文化窗口。
拓展多样化运营方式,激发公共文化新活力
近年来,为了满足市民游客愈发鲜明的个性化、品质化文化需求,广州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打造了“向美而行”“公益文化春风行”“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等品牌活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文化产品存在‘曲高和寡’的情况,大场面、大制作、大舞美往往走不进基层、进不了普通剧场,存在着‘越大的投入离群众越远’的现象。”李新华说道。
针对部分文化产品“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李新华指出,公共文化设施可以创作更多小而精、小而美的文化产品,并将评价权交还给普通观众,以弥补“专家叫好”“市民叫座”之间的落差。“同时我还建议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多引进一些重磅国内外展览,因为这些展览都是已经通过社会检验的、得到观众认可的,对提升广州城市文化地位作用巨大。”他补充道。
市民有更高层次文化需求,但公共文化场馆存在经费压力、展示手段、平台资源、合作机制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对此,钟慧建议,公共文化场馆可提供付费讲解、文创产品售卖等增值服务,反哺场馆运营经费,提升“造血功能”,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此外,操作上也要有章可循,广州刚刚出台了文创产品开发和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文件,希望能够提供实施细则,尽快落实。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政策文件,去界定公共文化服务什么时候免费,什么时候可以收费。”钟慧说道。
“下一步,广州应在公共财政兜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基础之上,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进入,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成长,吸引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社科院城市文化所所长柳立子指出,广州应引入更有效率的市场化机制实现多元公共文化服务类型供给,不断贴近社会精准需要,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实现和文化消费升级。
丰富信息化服务手段,创造文化场馆新体验
除却普惠性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市民对文化的体验感也越来越看重,尤其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正慢慢进入市民生活。面对如火如荼的信息化、智能化浪潮,公共文化服务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碰撞既是时代的题中之义,也将面临技术适配、成本投入等难题。
怎样加速人工智能与文化服务之间的融合?张艳指出,应首先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用”并重,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来分析优化馆内资源配置和讲解等服务流程,让体验感更好:“最终的目的还是提高数字化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推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使人民群众能方便、快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李新华则提出可以对演艺产品进行数字化赋能:“比如推出精品剧目的数字化产品,或以某个艺术家为原型的数字化人物。所有这些,都可以拓展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从而更好地走近年轻人、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下期预告
广州政协委员对如何用好用足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提出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拓展多样化运营方式、丰富信息化服务手段等三方面建议,以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激发公共文化新活力。对此,广州有关职能部门给予回应。
通过协商,广州用好用足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路径逐渐明晰,欲知详情,敬请关注下期“有事好商量(3)政府推”。
总策划|杜传贵林海利黄洁峰刘德挺
统筹|刘云曾健萍李健
文字|记者孙牧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8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