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互联网创业者的深度解析: 我为什么不用飞书?

虎嗅APP2024-04-01 15:56:58  147

2022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们还真的在内部讨论了2天,OA协同工具到底是用飞书还是企业微信。

为此,我当时还专门写了一份分析报告,筛选使用哪个内部协同软件。

(当时写得内部协同工具选型分析)

很多互联网出来的创业者,都在讲飞书这么好那么好,如何激发组织创造力、如何对齐信息、如何让项目有序,说实话,很难不心动,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我非常吃这一套。

我自己在之前也高频使用飞书的多维表格,对于飞书是有盲目信任的,甚至于会认为,当我的工作习惯与飞书的逻辑不一样的时候,那就一定是我的问题,飞书及创造飞书的团队,代表的就是效率、先进和科学。

但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企业微信,放弃了飞书。

我看这几天的文章都在写飞书的战略、业务、组织,但我想从一个互联网背景(意味着认知上已经足够贴近飞书)、不坐班远程协同(意味着线上协同软件是刚需)、小初期创业团队(不用考虑历史数据迁移,选择成本更低)的角度,来聊聊我们为什么不选择飞书。

一、足够臃肿,但基建又偏偏不完善

“臃肿”这个词儿,在中国互联网产品里,好像现在都不算骂人的词儿了。

打开飞书的第一感受,确实很臃肿,我一个好友没加,系统消息先塞满消息框。

再然后是移动端的4+1+6个底部Tab,工作台堆叠的大量无分类的自研和第三方应用,看着这些出其不意的二级产品入口,基本上也就能倒推出飞书内部的组织架构了。国内团队大部分都是这样,不过不吹不黑,国外产品也一样熊样,一个金刚位就是一个事业部。

产品圈有这么一条约定俗成的共识,就是人越多,产品越不好用,因为人多就要无效卷,每个人都要出成绩,螺蛳壳就那么大,很多的逻辑功能耦合起来,那就是个解不开的铁索连环。根据晚点的数据,飞书部门有5000人,这么多人再组成几十个山头,想不臃肿都难。

你说这么臃肿也就罢了,关键很多企业基础的功能,还挺简陋,比如用章用证、报销付款的审批流,薪酬档案、请假外出的人事流,这些日常组织管理中容易被忽视,但又始终绕不开的事情,飞书却做得一般,不仅配置流程比较复杂,功能也比较呆板。

这些功能与效率无关,也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但财务税务法务人事,这些看似枯燥乏味、没什么想象力也不性感的事情,恰恰是一个企业运行的基建。

这一点稍稍表扬一下企业微信,企业微信的流程和配置,是在复杂和简单中,取到了相对平衡,既不会像钉钉那样冗杂,也比飞书灵活好用,日常的流程,都能够很好的呈现(虽然丑)。

二、最大优点并非不可替代

强推崇飞书的人,一般是从推崇它的文档开始。飞书文档真正在国内企业服务市场中,以其远超竞争对手的理念和体验,打出了差异化,塑造成了杀手锏。

在创业之前,我的文档集中在Notion、语雀和Flomo,作为个人的写作管理,基本够用,但因为之前上班的公司,内部协同的文档基本是抄飞书,所以我还非常熟悉飞书文档,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飞书文档是国内非常优秀的文档工具。

但是,飞书文档依然是一个臃肿的文档工具。我跟互联网出身的创业者朋友们聊过很多次,最终达成的结论,基本上也解答了飞书文档臃肿的原因:飞书文档首先是一个协同工具,其次才是一个文档工具。

因为字节是一个非常注重组织协同的公司,所以飞书文档也沿袭了这一风格,大量的功能用于互相@,关联机器人进行时间提醒等等,飞书文档真正优秀的就是这些组织协同的能力,反而C端用户比较喜欢的编辑器体验,只是一个顺带的副产品。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需要强协同的组织和团队,能有几个呢?这些组织里,团队每个人,都有在文档中进行项目协同意识的,又还剩多少呢?

大部分公司,并不需要这么复杂的协同功能,基本的协同就够了。我们公司的ToB业务是一个还算比较注重协作的业务,经常需要给客户递交各种增长方案,并在内部进行项目管理,但是我们用的最多的,也就是@功能和文档嵌套功能,这些能力,其他文档工具也能满足。

使用这些功能,需要组织每个人都有协同的意识,但培养这样的意识,难如登天。很多时候,能不能协同好,其实并非工具的问题,而是意识的问题,有协同意识的团队,用黑板铅笔也能比较好的协同。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团队很难让全员有协同的意识,很多现实的问题:

(1)文档的这个部分到底是谁负责?找不到负责人。

(2)这里直接@他会不会让他心里不高兴?

(3)每个人@或者关联的原则和逻辑不一样,一个文档好几种嵌套方式。

(4)即使是对文档使用,做了5遍培训,还是记不住。

(5)协同功能太多,A经常使用的功能,B可能压根找不到。

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毫无冒犯的意思,不是每一个同事都能做好宏观统筹下的协同,你字节招聘的人是80万年薪,大部分中小公司年薪都到不了15万,这能用一样的管理方式嘛。这个时候,给各种花里胡哨的文档功能,反而是一种负担。

所以最长板的飞书文档,也因为现实条件限制,出现了“精英群体偏爱、大众群体懵逼”的情况,但精英群体能有多少人呢?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大众群体。

这个时候,其他办公软件的文档工具,也就感觉没那么差了。企业微信的文档,虽然丑,但基本功能其实都满足,并且因为大家都用过腾讯文档,上手难度低。如果能再稍微做一些文档写作和创建的标准规范,那就更好管理了。

这么一说,就成了罗老师的那句话:又不是不能用。

三、付费体验不佳,对字节的业务稳定性担忧

企业协同工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ToB业务,ToB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区分客户和用户。

企业是客户,员工是用户。付费的是客户,实际使用的是用户。所以在这个链条里,影响企业做决策的,往往与使用体验关系不那么大。

价格是让我放弃飞书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正式付费之前,我本着试点的心态,已经在飞书搭建了组织架构、审批流程,但到了付费环节,还是退缩了。

飞书的付费逻辑的核心是两个:

要买就得全企业每个人都买;

要买就得买所有的付费功能,不能选配。

这带来两个问题,

有一些功能,可能只有部分角色需要,但另外的角色不需要,比如500G云储存,产研和设计可能需要,但是跑一线的地推其实没太大作用,如果都买,那就浪费钱;

只需要某些付费功能,并不需要全部付费功能,比如我这个企业只需要用到多维表格高级功能,其他的会议高级功能、妙记高级功能等等,你都捆绑销售给我,我用不着,浪费钱。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飞书的付费观是,你要用,就全公司一起学习我全部的先进理念,要不你就别用。

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实是有挑战的,有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学“先进”,而是现实条件真学不来。

再一个就是贵,标准版一个人一个月50元,一年600,一个公司就按20个人,一年的成本就是12000。相比起来,付费方式更灵活的企业微信,不仅可以分产品买,还能按人头买,我们公司文档用的多,给5个人买了文档高级功能,一人一年200,也就1000块钱,12倍的差距。

又回到了那个问题,成本差很多,但带来的效率却有限。如果企业有知识管理的认知,那用其他工具也能做好;企业没有知识管理的认知,买了飞书也未必能用起来。

(我们公司用企业微信建立的知识管理体系)

另外一个问题是,行业里普遍对于字节能否长期坚持一个业务的不信任。字节从诞生起,就有“App工厂”的称号,一旦发现潜在需求,就快速上线一款产品,然后大量ABtest,有市场就继续做,没市场就快速下掉。

这种雷厉风行的产品风格,影响着市场对于飞书的信心。企业协同应用,对于企业来讲,毕竟是把公司的重要经营材料都沉淀上去了,如果这产品有一天突然不干了,那企业的迁移成本巨高。

正好最近在读雷军的书《小米创业思考》,里面提到了雷军在互联网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总结出来的“互联网七字诀”,里面第一条就是“专注”。雷军认为的专注并非只做一个产品,而是围绕公司的使命和愿景,贯穿长期目标,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与核心业务构成强协同的业务拓展,才能是真正驱动企业发展的飞轮。

飞书作为一个对外的业务,之于字节,显然不太符合这个逻辑。字节的核心产品抖音和TikTok,本质上是轻度的、无需交流的信息消费,但飞书是一个ToB基因不算厚的公司,如果一款产品与主要产品不能协同发展,同时又是一个天价的成本项,就有可能因为投入太多而不可持续。

所以最近,我看到一个观点很有意思,这次字节裁员,对于飞书长期发展是利好。因为裁员降低了成本,所以飞书能持续发展的可能就又高了几分。正是巴菲特所言: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是利好。

那最后,我们不如做个调查,你的公司体量有多大,用飞书的深度有多深?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769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