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宇辉突如其来的离职当天,俞敏洪总算在舆论层面扳回一城:他慷慨地宣布,将“与辉同行”过去半年多产生的利润全部分配给董宇辉,后者收购公司的资金也由他本人提供。这个举动十分重要:自从2023年底的董宇辉“小作文事件”以来,坊间主流观点是董宇辉受了委屈和排挤,没有得到公司应有的支持。
作为一家高度依赖网友口碑的电商直播机构,东方甄选的商业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现在,俞敏洪以比较优厚的条件放董宇辉单飞,体现自己的大度,从公关角度看是十分成功的——从昨天晚上到现在,我的朋友圈至少有十几位朋友主动发表评论:“老俞是个厚道人”,“俞敏洪仁至义尽了”,“支持俞老师”,等等。
俞敏洪的上述举动当然堪称厚道。不过也有人怀疑这一切都是一场资本局,接下来必然还有后续动作;对于这种阴谋论的观点,我们暂且不予评论。上市公司内部的事情过于复杂、过于不透明,作为外人,我们无法窥探其中的细节,更无法评判其是非曲直。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大家都在同情俞敏洪,谁来同情重仓东方甄选的基金基民呢?尤其是在东方甄选股价已经跌回2022年6月中旬的水平(今天开盘之后一度又跌了30%),看样子早晚要跌回2022年5月股价启动前的水平的情况下?
在直播带货业务取得重大进展之前,新东方在线(东方甄选的原名)的机构持股比例仅为4%,因为在“双减”出台之后,整个教育行业基本上被资本市场遗忘了。在董宇辉横空出世、成为全网头部网红之后的一个季度内,机构持股比例骤增至12.7%,直至2023年三季度达到16.3%的历史最高点。董宇辉“小作文”事件之后,出于对未来风险的恐惧,机构持股比例略有下降,但截止2024年上半年仍有15.1%。
东方甄选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
大约15%的机构持股比例看似一般,但是不要忘记:东方甄选有57%的股份是由母公司新东方持有的,还有3%以上的股份由俞敏洪、孙东旭等管理层持有,流通盘仅有不足40%;也就是说大约四成的流通股由机构持有。
对于一家中等市值的港股公司而言,这个比例很不低了!公允地说,机构持股当中有一小半是指数基金、ETF等被动投资,因为东方甄选被纳入了多个港股及中概股指数;但是大部分还是主动型基金。东方甄选股价在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初的暴涨过程,就是机构投资者不断超配(乃至互相踩踏)的过程,大家都不想错失“电商行业的最新大牛股”。
东方甄选吸引了各种各样的机构投资者,例如截止2024年上半年,最大的单一机构股东是先锋领航基金(因为它发行了大量指数基金)。但是中资机构作为一个整体的持股比例更高,例如中欧基金是第二大机构股东,富国、睿远、南方东英、泰康资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也均超过了0.5%。附带说一句,第三大机构股东金瑞基金(KraneFundAdvisors)隶属于中金公司旗下,算是中资离岸机构。
截止2024年上半年,重仓东方甄选的主要机构: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指标是港股通持股比例:港股通投资者一度持有了东方甄选30%以上的股份,也就是说流通股当中有四分之三由内地投资者持有!最近几个月,这个数字逐渐降低到了25%,但仍占据流通股的绝对多数。通过港股通账户持股的,既有大型正规机构,也有私募或游资,还有普通散户,其具体比例难以拆分。不过无论怎么说,在东方甄选这支股票上亏钱的主要是内地投资者,这一点当无疑问。
中资机构在东方甄选机构股东中的占比如此之高,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东方甄选是非常典型的“港A股”投资标的。所谓“港A股”,就是主要由内地机构和游资炒作、遵循“A股投资逻辑”而非传统的港股逻辑的港股上市公司。电商MCN本身就是一个A股概念,在海外市场从未被追捧过。
东方甄选及其母公司新东方的管理层,高度重视与内资机构的沟通,进行过深入而频繁的投资者交流活动,向他们生动描绘了东方甄选电商业务的美好愿景。有必要强调一点:相信了这个美好愿景的不止中资,也有外资,但主要是中资;因为这个美好愿景更符合中资内地机构的一贯投资逻辑。
作为一个整体,内地机构投资者在2022年下半年还是在东方甄选上赚到了钱的——仅仅2022年第四季度(也就是内地机构全面重仓之后的第一个季度),东方甄选股价就上涨了一倍半,皆大欢喜。不过此后就开始了漫长的下跌之旅,仅在2023年三季度略有反弹,在此期间内地机构持股比例基本保持不变。等到董宇辉与孙东旭的矛盾集中暴露出来,机构投资者才感觉形势不对。
彼时彼刻,东方甄选股价已经跌回了2022年三季度末的水平,此后基本没有反弹,流动性也变得相当薄弱,没有留下什么出逃的机会。
东方甄选只是过去多年,无数只被内地机构(以及游资)炒到天上去、又因为地心引力而回归原点的“港A股”之一。为了避免拉仇恨,其他例子在这里就不举了,相信大家心里有数。其实,港股是一个非常不适合机构炒概念的市场:没有涨跌停板制度,本土散户群体太小(无人接盘),上市公司增发股份的自由度很高(供给无限)。
如果说在A股炒概念是普通难度,在港股就是噩梦乃至地狱难度,只有深谙港股生存之道的老油条才能常在河边走却不湿鞋。坐在陆家嘴或金融街办公室里企图“争夺港股定价权”的内地基金经理,毕竟还是嫩了一点。
“港A股”的出现和发展过程,恰恰对应着内地机构“争夺港股定价权”的过程。在港股通全面开闸之后,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观点:海外投资者不愿意为中国优质资产支付高价,甚至人为压低其价格,从而导致了港股(尤其是中小盘股)普遍低估。中资机构的任务是夺回定价权,让中国优质资产回归合理的价格。
至于什么是合理的价格呢?最好的参照物是A股,那几年恰好是A股小盘股满天飞、概念股表现远胜蓝筹股的时候。在上述指导思想之下,来自内地的港股通基金经理并不觉得自己在“炒概念”,反而觉得自己在“促使优质资产回到合理价位”,堪称理直气壮、为国接盘。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东方甄选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当大家都在同情俞敏洪的时候,好像很少有人关注在东方甄选上亏惨了的基金持有人。从港交所公布的数据粗略推算,从2022年四季度至今,内地机构投资者在东方甄选上面亏掉的钱最高可能接近100亿港元,跟东方甄选现在的市值规模差不多。考虑到东方甄选的业务走势,这个亏损规模很可能将进一步扩大。不幸中的万幸是东方甄选这个泡沫不曾被吹得更大,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港A股”惨剧还有距离。
但是,我相信这并不会妨碍内地机构和游资继续“争夺港股定价权”的热情。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会掩埋好战友的遗体,擦干身上的血迹,擦亮手中的钢枪,再次开始向港股数以百计的老千上市公司送钱。(说明一下,东方甄选不是老千上市公司,俞敏洪等管理层还是认真想做好业务的,股价跌下来主要是基本面原因。我在这里指的主要是其他热衷于跟内地机构勾兑骗钱的“港A股”公司。)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7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