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历史中,准噶尔汗国始终是其最大的心腹大患。
相对于另一个强大的对手沙皇俄国,后者首都地处遥远的欧洲,虽然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但难以将精兵猛将迅速地调往亚洲进行战争活动。
然而,准噶尔汗国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却与沙皇俄国截然不同。在其最繁荣昌盛之时,疆域已扩张至内蒙古及青海等地,拥有总面积达七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具备与清朝一决雌雄的实力。
因此,自康熙皇帝统治时期起,清朝便与准噶尔汗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当时,清朝八旗军队实力强大,使得准噶尔汗国陷入困境,甚至连其领袖噶尔丹也在战争中丧生。
尽管康熙皇帝成功地削弱了准噶尔汗国的实力,但他并未能彻底消灭这个政权。
直至雍正皇帝统治时期,准噶尔汗国再度崛起,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为新一代领袖,从此以后,准噶尔汗国对清朝构成了更为严峻的威胁。
沙俄、准噶尔汗国的“合作”
由欧洲文明孕育而生的沙皇俄国,与游牧民族出身的准噶尔汗国,二者原本是毫无联系的两个国家。
但自十七世纪伊始,身为西方帝国典型代表的俄国,大肆向东部地区扩张领土,贪婪渴求着更辽阔的疆土;
反观准噶尔汗国,源于历史悠久且文化厚重的蒙古瓦剌部落,它通过频繁发动战争,征服了叶尔羌王国,逐步奠定了其在新疆、青海以至中亚甚至西伯利亚广大地域的霸主地位,同时野心勃勃地试图复刻成吉思汗时期那样的广阔版图。
俄国的东扩苗头以及准噶尔汗国的领土扩张构想,使这两位原本互无瓜葛的劲敌最终走到了一起。
准噶尔汗国始终未曾将沙俄视作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因为在当时的准噶尔汗国看来,沙俄在亚洲所占据的大片领土,绝大多数都属于荒芜贫瘠的边缘地带,鲜有人烟。
准噶尔汗国的终极目标,乃是征服清朝,实现所谓的“天下一统”。
而沙俄,作为横亘在清朝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的关键角色,巧妙地利用了两国间的紧张局势,从而为自己攫取了最大限度的利益。
在公元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谈判过程中,清政府之所以一再做出妥协,从勒拿河流域一路退缩至外兴安岭,主要原因在于沙俄煽动准噶尔汗国出兵进攻喀尔喀蒙古,从而对清朝构成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到了雍正皇帝统治时期,沙俄故伎重演,在得知清政府急切盼望签署中俄中部边界条约的情况下,再次煽动准噶尔汗国向东扩张,以便于他们能在东方获取更多的领土。
然而,策妄阿拉布坦相较于噶尔丹而言更加狡诈,他不愿亲自涉险,于是便怂恿青海和硕特部的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
迫不得已,雍正只好委任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平息叛乱。
在沙俄的持续高压下,清政府只能匆忙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将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布里亚特人聚居区,全部割让给了沙俄。
和通泊之战八旗精锐损失惨重
作为治理国家的杰出统治者,乾隆年间推行的诸多影响深远的政策,如火耗归公、改土归流以及摊丁入亩等等,均得到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军事领域内,雍正的表现则显得相对一般。在其执政时期,曾经有年羹尧这样的将领存在,至少能够有效地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并对准噶尔汗国产生威慑作用。
然而,随着年羹尧被惩治,雍正不得不独自面对准噶尔汗国的挑战,此时他的处境便显得颇为艰难。
雍正在指挥全局战争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此外,这位皇帝在晚年时常常滥用丹药,导致精神状态出现问题,对于千里之外的战事,自然难以保持足够的掌控力。
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的和通泊战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公元1727年,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继承王位。雍正认为这是一个彻底击败准噶尔汗国的绝佳时机。
于是,他任命傅尔丹担任靖边大将军,率领满蒙精锐部队从北方进攻;
同时,又任命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率领川陕甘地区的汉族军队从西面发起攻击。
两路夹击,试图包围准噶尔汗国。
在西路和北路两支大军已经开始行动之际,噶尔丹策零施展了一个巧妙的策略。
他主动向雍正递上书信,表示愿意归还罗卜藏丹津,并请求清军撤兵。
雍正原本就不愿进行战争,且缺乏战争经验,因此在收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命令两路大军停止前进,并开始撤退。
军队最害怕的莫过于士气低落,而这次撤军无疑极大地打击了清军的士气。士兵们以为无需再战斗,心情自然放松下来。
然而,噶尔丹策零却抓住这个机会,派出两万兵力突袭了清军位于科舍图卡伦的马厂大营,此地不仅是清军的军马饲养基地,更是西路军的粮食储备中心。
因此,在此次战役中,清朝西路军的粮食储备遭受了重大损失。
成功牵制住西路军之后,噶尔丹策零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抗清军北路军。他派遣亲信故意前往傅尔丹的大本营挑衅,该亲信被捕后,透露了噶尔丹策零的军队尚未全部集结完毕的信息。
傅尔丹误以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决定冒险一试。于是,他率领一万八旗精锐部队前去攻打噶尔丹策零,企图擒获对方重要人物。
尽管此次行动充满风险,但富贵险中求。若能成功,傅尔丹必将名留青史。
然而,这实际上是噶尔丹策零精心策划的诱敌深入之计。
在行军途中,傅尔丹的部队遭遇伏击,损失惨重,一万八旗精锐部队被歼灭七千余人。傅尔丹本人也是历经艰险,方才逃脱敌军的重重包围。
在这段时间内,岳钟琪指挥的西路军的局势亦不容乐观。由于粮食、物资等受到了准噶尔汗国军队的持续抢夺和偷袭,再加之吐鲁番的高温天气难以忍受,使得西路军的战事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推进。
此次战役结束后,清王朝的八旗精锐部队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以至于雍正在短期内不敢再次提及统一西北的宏大抱负。
关于傅尔丹和岳钟琪两位将领,他们自然也未能逃脱罪责,纷纷遭到囚禁。
乾隆皇帝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
康熙帝和雍正帝两位君主,虽然数度尝试却仍无法根除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清朝的准噶尔汗国,这一艰巨的任务最终被乾隆皇帝接手。
虽然在和通泊战役中,噶尔丹策零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他的军队并不能如愿向东挺进,使得两方在西北边境形成胶着状态。
在乾隆四年(即公元1739年),清朝政府与准噶尔汗国达成协议,划定了喀尔喀蒙古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的牧场边界,从而暂时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
在此后的数年里,准噶尔汗国一直致力于与强大的俄罗斯帝国进行激烈的斗争,因为俄罗斯帝国看到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的摩擦,不断侵占其领土。
然而,到了1745年,准噶尔汗国的统治者噶尔丹策零因病去世,随后该国陷入长达十余年的政治动荡之中。
直到1755年,清朝军队在乾隆皇帝的指挥下,仅用了大约3个月的时间,便成功攻陷了伊犁,彻底灭亡了准噶尔汗国。
那么,乾隆皇帝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首先,准噶尔汗国在1745年遭遇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瘟疫灾害。
这场瘟疫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连年过半百的噶尔丹策零也不幸染病身亡。君主的离世使得准噶尔汗国的民众生活在极度痛苦之中,国家的秩序也随之崩溃。
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人们对于瘟疫的防治措施并不完善,因此这场瘟疫给准噶尔汗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其次,噶尔丹策零去世之后,准噶尔汗国内部陷入了无休止的权力争斗。
他的两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而其他将领则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攻击。在这样的内乱之下,准噶尔汗国的实力急剧下降,军队士气低迷,难以抵挡清军的进攻。
最后,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虽然雍正末期的和通泊战役导致八旗精锐损失惨重,但是经过乾隆皇帝的励精图治,清朝军队得以迅速恢复元气,并培养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部队。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四处征战,军事素质极高。相比之下,早已疲惫不堪的准噶尔军队自然难以匹敌。
写在最后
准噶尔汗国的消亡并非乾隆的直接功绩,而是源于一场重大的瘟疫。
康熙、雍正两位君主历时数十载,却仍未能征服这个强悍的敌手,然而未曾想到这场意想不到的天灾,却为其画下了句点,这样的结局颇具戏剧性色彩。
然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内部的稳定与发展,倘若康雍乾三朝在此期间未能全面提升国力的话,即便准噶尔汗国遭受瘟疫侵袭,恐怕也未必轮得到大清帝国将其彻底消灭。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7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