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过两大兵团政委, 却只评为中将, 晚年还耿耿于怀: 我得罪了人

近现代史源2024-07-25 15:44:20  141

开国中将莫文骅,从1955年全军授衔开始,便对自己的军衔感到不理解、不满意,直到年老时还对友人提起过当年的评衔细节。他指出,按照军队履历自己本不该只是中将,但因为无意间得罪了人,55年才被低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莫文骅的这番分析是否有道理?

先不说得罪了谁。1952年莫文骅的干部定级结果,直接导致了他后来仅获得中将军衔。莫文骅被定为“副兵团级”,按照授衔实际情况,副兵团级既可以评上将、也可以评中将。莫文骅生涯之中主要是政工干部,广西剿匪时战绩不甚理想,以副兵团将领身份获得中将军衔,倒也算是合理的。可问题在于,他不该只是“副兵团级”。

因为在1949年四野番号建立之后,莫文骅先后担任过第14兵团政委和13兵团政委,分别跟我军名将刘亚楼、程子华做过军政搭档,属于平级干部。也就是说,莫文骅早早地就成了正兵团级别的将领,并且还是有实职的,怎么到了真正定级时,忽然又变成了副兵团级?似乎有些匪夷所思。

建国后莫文骅被调往东北军区,成为大军区政治部主任,时任东北军区司令员为高岗。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高岗对莫文骅十分冷淡,莫文骅报到时对方只跟他握了一下手,之后便没有什么推心置腹的沟通了。1952年全军评级时,大军区要递交表格。作为上级首长的高岗给出“指导意见”:军区其他领导干部多是副兵团级,莫文骅作为老同志,就不要过于突出了,也定为副兵团级,以便开展工作。

正、副兵团级别,在当时看起来没有特别大区别,莫文骅本人也并不很在意,但那次定级后来却成为军队授衔的主要依据。55年除了主动降衔的徐立清同志外,没有一名正兵团级干部被评为中将,基本都获得了上将军衔,王树声和许光达甚至还是正兵团级大将。更耐人寻味的是,授衔时许光达的职务为装甲兵司令员,而他的搭档、时任装甲兵政治委员正是莫文骅。

为什么高岗要压低莫文骅的级别呢?一般来说,大军区首长往往比较照顾下属才对。根据莫文骅回忆,全面抗战时期,自己曾在八路军留守兵团担任政治部主任。高岗是陕北红军出身,长期在西北地区担任要职,所以他希望能跟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搭班子,出任留守兵团政委。那段时期高岗很受上级器重,所以党政职务较多,莫文骅怕高岗忙不过来,一时间没有替他讲话。后来在推荐政委人选时,莫文骅更是向上级提出,建议让萧劲光兼任两项要职,这令高岗非常不满意。

从莫文骅的这番描述中,不难看出“得罪”的人是谁,高岗在解放后的东北时期,是故意打压他。不过这也只是当事人的一家之言,就算完全属实,事情也还是有些蹊跷:1954年高岗犯错自尽,有不少干部受到了影响。比如贺晋年资历、职务很出众,却因跟高岗的过往关系比较密切,随后只获得少将军衔;相反,闫红彦在陕北时跟高岗矛盾重重、闹得很凶,55年一下子成为正面典型、陕北代表,被评为开国上将。

像莫文骅这种情况,似乎跟闫红彦上将多少有些相似,但他却没有受到什么照顾,只被评为中将。有意思的是,闫红彦早年当过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卫3团团长,是莫文骅的下属。所以建国后的军衔授予,是相对复杂的大工程,也许不是只由一、两项具体因素决定。莫文骅所在的四野部队,规模大、人才非常多;人多竞争就激烈,具体到个别干部身上,评衔时反而不如其他体系的将领有优势。莫文骅虽然军衔稍低,但却十分长寿,活到了90岁高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7180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