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深秋,朝鲜上甘岭战场硝烟弥漫。远处炮声隆隆,志愿军第12军31师官兵们正紧急集结。师政委刘瑄神色凝重,他刚接到一个意料之外的电话:"你带91团支援上甘岭战斗。"一场惨烈的恶战,正等待着这些尚未喘息的战士们。
上甘岭战役:志美双方血战43天的惨烈较量
1952年10月,朝鲜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志愿军在前线越战越勇,让联合国军司令范弗里特坐立不安。为了遏制志愿军的攻势,他决定发动一场小规模进攻,目标就是金化以北不到5公里的上甘岭地区。
当时,中美双方在上甘岭一带修建了对峙的防御工事,彼此间隔仅200多米。范弗里特认为,只要夺取这个制高点,就能打乱志愿军的部署,迫使他们转入被动防守。
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重兵,在数百门大炮和几十架轰炸机的掩护下,向志愿军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第15军奉命坚守阵地,双方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
战事持续一周后,15军伤亡惨重,特别是崔建功的45师几近拼光。就在这危急关头,志愿军第12军接到命令,火速驰援上甘岭。
临危受命:12军31师紧急投入上甘岭战场
正当31师官兵们准备撤至谷山休整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命令打乱了所有计划。
10月20日下午,12军军长曾绍山一个电话打到31师师部:"你带91团支援上甘岭战斗。"
接到命令后,91团团长李长生立即率部出发,两天后抵达15军指挥所。与此同时,师政委刘瑄也带领指挥机关赶到现场。
然而,91团最初只是作为预备队。直到11月1日,45师伤亡惨重、守备艰难,91团才正式投入战斗。
与此几乎同时,12军军长王近山决定,将31师剩余的两个团也全部投入战场。一场更加惨烈的较量,正等待着这支刚刚结束金城防御战的部队。
"小兵群"战术初显威力:12军巧破敌军"羊群"战术
李长生率91团抵达597.9高地后,立即召开作战会议。会上,有人提出了一个妙招:"咱们用'小兵群'战术对付敌人的'羊群'战术!"
原来,31师此前在金城防御战中总结出了"小兵群"战术。简单说,就是以少量精锐兵力牵制大股敌军,做到以少胜多。
李长生当机立断,决定在上甘岭战场推广这一战术。他将部队分成9个梯队,一个连只打一天就轮换。上阵的连队"多屯少摆",利用坑道保存实力,用火力打击敌人。
这一战术很快显现威力。91团不仅稳住了阵脚,还能与敌人打得有来有回。其中胡修道更是以一己之力,在597.9高地坚守一天,击退敌军41次进攻,歼敌280余人,堪称"孤胆英雄"。
就这样,12军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在上甘岭战场站稳了脚跟。他们的表现,甚至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11月7日,毛主席亲自给三兵团发电表扬:"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
生死较量:12军在537.7高地上演"钢铁意志"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未结束。很快,537.7高地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起初,15军秦基伟命令12军92团对537.7高地发起反击。92团长李长林提出反对意见:"部队刚长途行军,没有弹药,不熟悉地形,三天准备太短,恐怕难以奏效。"
但秦基伟有不得不这么做的苦衷:"537.7高地坑道的部队已经断粮断水十多天了,情况危急啊!"
无奈之下,92团只得出动。可惜仅打了三四天就伤亡惨重。12军不得不从597.9高地抽调93团二营、三营增援,但同样损失惨重。
李德生急得直挠头,又从34师抽调106团上来。这下可好,106团3营打到连一个完整排都凑不齐,只好把2营也调上来。
更要命的是,我军在537.7高地上只有六号阵地,七号、八号阵地都在敌人手中。这两个阵地离敌人主峰,防守难度特别大。
李德生一合计,干脆放弃这两处阵地,集中兵力死守六号阵地,对七号、八号阵地只做炮火控制。
就这样,12军将士在537.7高地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长城,硬是顶住了敌人疯狂的进攻。
直到11月25日,106团才完成任务,将阵地移交给15军29师。至此,上甘岭战役终于落下帷幕。
这场持续43天的血战,志愿军付出了2.5万余人的伤亡。但他们用钢铁意志粉碎了敌人的狂妄企图,彻底打消了美军继续发动进攻的念头。
回首上甘岭战役,12军的"小兵群"战术可谓立下大功。据说,王近山后来总结时曾感叹:"要是都用12军这招,起码能少牺牲3000人啊!"
不过,这场仗打得是挺惨烈的。敌人一开始就占尽先机,我军处处被动,能打赢已经不容易了。12军后期用"小兵群"战术稳住局面,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场战役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残酷的战争中,除了勇气,还得讲究战术。像12军这样能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往往能事半功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7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