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元帅在1963年逝世,陈赓大将更是在1961年就逝世了,我一直觉得,如果他们不那么早去世,一定能够为党和国家再做一点什么,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战略视野非常长远,在后面的那个时代,应该会有所作为,或许就不会发生那些事情了。
一、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帅是毛主席的同乡,极得毛主席信任。他从1927年开始,就坚定信仰,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到1963年逝世,风风雨雨伴随毛泽东,一直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被毛泽东称为“一生共事的人”。罗帅有两个优点:
一是处理事情既遵循原则又有灵活度。《大决战》中有一个段子:我军一个纵队丢了阵地不报告,林总说:“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下面要追究,首先是他们的司令员跑不了。”林总的指示要不要执行?当然要。司令员的责任要不要追究?也需要。但是,到底怎么追究,这就考究处理的人水平。真实的史实是不如电影那么轻松,隐瞒军事行动在我军是大忌,按照林总、刘亚楼的性格,肯定要牵连更多的人,罗帅去处理,就相对灵活点。他说:“把阵地夺回来再上报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军法不留情。”事后,副团长被撤职,纵队司令员在战后调整为军区参谋处长,但对一线作战的主要负责人,师长、团长则没有处分。那时候真的是荣誉大于生命,没被处分的团长在之后的攻锦作战中,始终冲在最前面,在战斗中以死明志,壮烈牺牲。
二是善于做团结工作。罗帅很善于团结人,和他共事的人,都非常佩服他的人品。在红军时期,罗荣桓就引用了湖南的一首民谣:“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扎麻绳扯断难,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团结金不换。”他告诉战士们团结的重要性。在四野,对人要求极其严格的林总,没对罗帅说过一个不字,极其尊重罗帅,除了军事以外,所有一切都交给罗帅。通读《罗荣桓传》,增强团结的思想始终贯穿始终。
毛主席对罗荣桓的感情非常特殊,罗帅在世的时候,毛主席称赞罗荣桓:“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罗帅逝世后,毛主席写诗: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可想而知,如果后面国有疑难,毛主席定然会问一问罗帅,以罗帅的能力,将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二、陈赓在哪里,哪里就有笑容。
陈赓是我党非常特殊的一个人,他在我党党内,和谁的关系都非常好,甚至在国民党内,人缘也非常好,几次落入国民党人手中,都因为人缘太好了,被放走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陈赓和彭总的关系也非常好,彭总的性格,为公不为私,对下级要求非常严苛,很多手下受不了彭总直来直去的性格,但陈赓总是能巧妙化解。
陈赓和毛主席之间的关系处理,也常常是欢声笑语,不再是对着李云龙那副严肃的样子了。1943年的酷暑夏日,毛主席在延安作报告,陈赓将军忽搔头抓耳,又东张西望,后整理下衣服起立,直奔主席台。见惯各种场面的毛主席也突然愣住了,问:“陈赓同志,你有何事?”陈赓笑而不语,一把抓起毛主席的搪瓷杯,“咕咚咕咚”一饮而尽。而后擦嘴敬礼,立正说:“报告主席,天气太热,借主席一口水。现在没事了!”在场干部哄堂大笑,毛主席也乐了。
陈赓甚至还直接和毛主席“叫板”过,这在我军,或许只有彭总有这个资格。陈赓曾对毛泽东下令调其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一事,认为毛主席“摆错了位置,大材小用”,最后毛主席哈哈大笑,还真的听从了陈赓的意见。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一点,陈赓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能力非常强。陈赓当年救过老蒋,康生后面质问:“你如果不救蒋,就没有后来的局面,事情会更好。”陈赓非常有智慧地反问康生:“那蒋岂不是成了烈士,而我却成了反革命?”,康生瞬间哑口无言。
我们可以说,陈赓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容,无论什么样严肃的场面,陈赓总能机智地化解,让大家在融洽的气氛中解决。尤其,陈赓和彭总的关系非常好,加之他和毛主席轻松的沟通艺术,相信如若陈赓在世,一定可以在毛主席和彭总之间,寻找他们之间的一条通顺的沟通渠道。可惜,没有这种如果了。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有时候一两个人的作用,真的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比如毛主席的出现,就是以一己之力,让我党重新焕发生机,让红旗一直打下去。罗荣桓和陈赓在我党真的是两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们的过早逝世,对历史的发展确实是一种损失。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7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