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3日至26日,乌克兰外长库列巴访问中国,这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高级官员首次访问中国,此次行程也引发了各方高度关注。
在会见中,王毅外长表示:“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传统友谊。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方都希望中乌关系正常发展,继续造福两国人民。”同时库列巴也表示,在当前的俄乌局势下“乌方愿意并准备同俄方开展对话谈判”。
此时访问是否释放了在美国政治发生戏剧性变动后,乌克兰对于未来的规划也随之产生了调整?不仅如此,随着巴勒斯坦各派别在中国的斡旋下签署《北京宣言》,国际社会将目光聚焦到了中国,期待作为负责人大国的中国为推动世界的止战与和平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观察者网连线了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老师。
乌克兰外长库列巴访问中国,与外交部部长王毅会谈
观察者网:周波老师您好,最近的国际大事可以说是风云变幻,意外连连。7月23日到26日,乌克兰外长库列巴访华,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之后,首次有乌克兰的高级官员访问中国,也是2012年以来乌克兰外长首次访华。此次乌克兰外长的访华行程也相当高调,您认为是乌克兰早有谋划,还是在拜登退选之后可能的变数而随之做出的调整呢?
周波:我觉得两个因素恐怕都不排除。首先,中国和乌克兰之间一直就有保持接触。之前泽连斯基曾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对中国有不实之词后乌克兰副外长立即访华,估计需要向中方做必要的解释。这次乌克兰外长访华四天,时间很长,他不是来旅游的,所以日程应该非常丰富,最起码说明当下乌克兰非常看重与中国的关系,期待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前段时间我去克罗地亚参加一个“杜布罗夫尼克论坛”,看到乌克兰外长库列巴和中国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吴洪波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虽然我不知道当时他们谈了什么,但是这个论坛主要讨论的围绕是东南欧一些小国家的合作,乌克兰这个战火纷飞的国家的外长专程飞一趟,我估计同中国特别代表参会有关。截至去年,中国依然是乌克兰第一大贸易伙伴,说明双方的经贸关系一如既往还是很强劲的。
目前俄乌战场的基本情况是去年6月以来西方寄予厚望并给予全力支持的乌克兰“大反攻”并没能如愿,军事上目前是俄罗斯占上风。现在,俄罗斯的军工在加紧生产,再加上朝鲜等国的军事援助,而西方虽然也在全力援助乌克兰,但真正的武器弹药生产供给速度可能不到俄罗斯的1/3,而乌克兰的兵员已经耗不起了。
遭遇导弹袭击,损毁严重的乌克兰建筑ICPhoto
目前国际上猜测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于乌克兰的政策可能会发生极端的改变,他自己曾经说过如果他上台,24小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这种表态符合特朗普自吹自擂的一贯风格,但也暗示了其实俄乌冲突背后真正的交易最后只会发生在美国和俄罗斯之间。而这两个国家一旦交易,牺牲的只能是乌克兰。面对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性和特朗普当选的可能性,乌克兰目前对于自身的前景非常担忧和焦虑。
观察者网:正如您所说,主客观的双重因素推动了乌克兰努力与中国接近和沟通,这次乌克兰外长也表态“愿意并且准备同俄方开展对话谈判”,对此王毅表示中国要支持这种努力,并且继续为停火发挥作用。您觉得目前是否是一个止战、回到谈判桌的好时机呢?
周波:首先,从中方的态度上来说,中国劝和促谈的态度始终不变,包括我们提出的12条倡议和6点共识,也曾向两方派出特使,我们的努力一直没有停。中国不仅是愿意,而且的的确确一直在用我们的方式在做事。
但另一方面,中国不是唯一一家提出倡议的,有了倡议也不意味着双方一定会接受。战争不可能永远打下去,总有停的那一天,要么以一方的胜利结束,要么双方都打不动了,实现停火。去年8月我在爱尔兰开会的时候曾经和一位乌克兰大使聊过,我问他“战争望不到头,你们想打到什么时候”,他说:“我们的孙子辈会继续战斗”——他的回答让我印象非常深,我不清楚这算不算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表态,但这是私人谈话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想到欧洲战火几代人都不会熄灭,如果真的这样非常令人寒心。
俄罗斯已经把乌东四个地区写入了宪法,我觉得俄罗斯当下的目标就是要把这四个省全部拿下来,然后对外宣布某种形式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俄罗斯是愿意谈判的。但这样的条件乌克兰并不愿意谈,然而由于战场上的劣势加之特朗普有可能当选的前景,乌克兰这次也改变了口风,第一次表示愿意谈判了。这次库列巴访问中国的时间不短,这种愿意谈判的态度变化也让我们产生很多联想。
有一种可能,这次双方谈的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问题,还涉及战后的重建。王毅外长也表示了中国愿意继续从乌克兰购买粮食,这就涉及双方的贸易关系,我想只要欧洲人愿意出钱,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全球最强基建能力的国家在俄乌冲突结束的战后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帮助满目疮痍的乌克兰又快又好地重建家园。
观察者网:本次乌克兰外长访华之所以引起关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外界对于中国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能否起到斡旋和平的作用,尤其是最近巴勒斯坦各派别在北京签署的《北京宣言》似乎看到中国在这方面的主动性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周波:历史是由每天构成的,而历史的记忆是由标志性的事件构成的。举例来说,中国海军成为蓝水海军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我们出兵参与亚丁湾护航,中国作为peacemaker——和平斡旋者的角色,实现外交风格的改变我认为是从撮合伊朗和沙特和解开始的。以前我们在国际上的交往基本是围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不干涉内政”,更多地强调Don't(不要做什么)而不是强调Do(要做些什么)。但如今中国的体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作为大国就需要担负起大国的责任,世界上的任何事和我们很难说完完全全没有关系。
联合国安理会审议向乌克兰提供武器问题,中方代表表示希望双方相向而行,尽早开启和谈ICPhoto
或者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之前我们说俄乌战争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当然,战争的爆发和延续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事先不知道,也一直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但是,为什么所有的国家都在问中国的态度?因为中国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一个“砝码”——美苏冷战时期我们可以说中国是砝码,在美苏之间半斤八两的情况下,中国站在哪边对他们很重要——如今中国某种程度已经成了一个仲裁者或者说最有力的斡旋者这样一个角色。最近的巴勒斯坦14个派别在中国的斡旋下达成的《北京宣言》就是最好的例子。
观察者网:除了您提到的《北京宣言》,最近中国在国际安全事务上发挥大国责任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在22日日内瓦召开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上所做的倡议。您曾经在俄乌冲突期间在国际主流媒体上发表过一系列关于使用核武器对世界安全的威胁的文章,如今世界更加混乱,您认为核武器对于世界安全的威胁是否也随之增加了?在这个议题下中国能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
周波:首先,我认为现在核武器的威胁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至今,没有一个核大国加入《禁止核武器条约》。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美国有可能率先进行地下核试验,其他国家也会跟着进行试验。在目前不确定因素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核力量规模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核武器也要与时俱进,确保现代化。
另一方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最近,中国提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倡议,这个倡议的前提是根据《核不扩散条约》第六条,各国进行核裁军,最终实现无核化。愿望是美好的,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唯一比较现实的是大家承诺不首先使用,虽然从美西方到北约他们都不太赞同,但实际上还是有可能的。
美国在核武器上的立场与英法接近,是“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使用核武器”,英美法在“极端情况”才使用核武器使用实际上和中国的“不首先使用”距离已经不是很远了。此外对盟国提供核保护伞在我看来实际上更多的是给日韩这样的盟国心理安慰,可操作性严重不足。例如,朝鲜在什么情况下真的会对韩国核攻击呢?朝鲜半岛全长仅1200公里,如果朝鲜发起攻击,核武器的放射性尘埃决定了任何攻击都是自杀,而且会遭到美韩的大规模毁灭性的报复。
中国的核政策一直是非常干净明晰,从1964试验后立即宣布到现在,一直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且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还有一个与中国立场相近的有核国家是印度,印度虽然不是核不扩散条约规定的核武器国家,但印度也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总的来说,在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方面,中国的政策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也是最深入全世界人民人心的,在道义上可以说是为其他的大国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