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又被割韭菜了: 董宇辉俞敏洪分手背刺股民、黄牛倒卖小米SU7

菜根2024-07-26 19:26:01  105

董宇辉“天价”分手后,东方甄选解脱了,丈母娘们压力山大了 一场体面的“分手”,俞敏洪赢得了“格局大”,董宇辉赢得了独立,唯独股民再苦一苦。

昨夜东方甄选母公司新东方美股股价跌5.46%,今天东方甄选港股大跌逾20%,再加上俞敏洪们为这场切割支付的2.18亿,说是天价“分手费”毫不过分,小股民心情复杂“随份子”。

股民们在内心问候了老俞八百遍,吐槽公司最核心的资产说送人就送人,完全无视小股东的利益。其实“分手”对东方甄选来说不算是件坏事,毕竟董宇辉就是东方甄选最大的不确定性,把公司发展系于一人是很危险的,它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再把东方甄选这艘大船给炸翻了,像上次“文案”事件一样。

断了“董宇辉”,东方甄选才能专注于自身发展。有观点认为,董宇辉和东方甄选之后会往完全不同的方向进化,东方甄选会线上山姆化;董宇辉的与辉同行会MCN化。 “分手”后,轮到董宇辉自己做老板了,挑战才刚刚开始。

本质上,董宇辉骨子里是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羞于谈钱,并不那么适合做生意、做老板,容易被理想主义和文人清高束缚住手脚,而商业本身就是逐利的、不讲道德的。这种一开始就让董宇辉无比抗拒的矛盾,在他自己做老板后会有增无减。

其次,与辉同行带货品类,最有特色的是图书、文旅,都不是高利润、快变现能力板块,董宇辉急需证明自己的价值,并拓展到更多品类上去。否则,与辉同行终究只能“小而美”,无法“大而强”。

脱离“东方甄选”的庇护后,董宇辉和与辉同行,也不得不在“狼群”中厮杀。眼下,直播带货处于生态恶劣期,在消费降级、电商价格战下,头部主播的生存空间正被压缩,618期间,广东夫妇、琦儿、潘雨润、小饼干和骆王宇大促期间的首场直播销售额同比减少超70%(飞瓜数据)。

让董宇辉的个人IP来对抗整个消费趋势,着实有些强人所难。

只能说,这下该看丈母娘们的了!成也丈母娘,败也丈母娘。 携程大数据杀熟,吃相别太难看了携程又从“大客户”口袋里直接“抢钱”了。 最近,亿欧创始人黄渊普公开“写信”给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称“自己长期是携程最高等级的‘黑钻会员’,但却被携程恶意杀熟”。

他曾在7月18日使用携程APP 订7月22日从北京飞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的机票,页面价格显示为3868元,下单过程中显示机票已卖完,退出页面再刷新后价格却上涨至4408元,且显示当前有票。 更迷惑的地方在于,黄渊普定完4408元的机票后,这趟航班在携程上的价格很快又回到了3868元。 低价机票“卖完”,买完高价机票后又迅速变回低价机机票,这一操作想必携程老用户已经不陌生了。 官方对此的解释是:机票价格都是航司根据需求随时在变动的,携程不存在“杀熟”情况,显示价格不同可能是“对接的价格在缓存中”导致的。 但匪夷所思的是,缓存中的价格只有高价,目前还没有人用低价定完,退出来刷新价格变高的。

实际上,大数据杀熟不仅发生在订机票上,酒店、外卖、音乐、视频会员等等,几乎所有人都被大数据背刺过。

其本质就是,像携程这样的OTA平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同质化严重,唯一有竞争力的就是价格。而既要在存量竞争中抢夺更多用户资源,又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低价获新客,高价“杀“熟客。也就是会员等级越高,越会被大数据盯上。 因为高会员等级,意味着用户对平台的使用粘性越强,对细微或“无伤大雅”的价格变动并不特别在意。更何况携程所对标的人群是“非价格敏感性客户”,也就意味着在不惹毛消费者的前提下,携程可操作的价格空间更大了。

而且,消费者在定机酒等旅游服务项目上,几乎跳不过OTA平台,毕竟市面上几千家酒店,不可能靠消费者一一比价。就算是订机票,先在携程上比价,选择价低的航司,再去下载航司官方APP购价的行为成本也高于直接在平台下单。 只是,“针对性”的恶性改价,吃相未免太难看了。小米SU7成黄牛“摇钱树”在小米SU7上,现在除了雷军,别人都赚到钱了。 小米SU7发布后不久,就有二手商将其通过平行出口渠道出口至海外市场。据统计,目前出口的小米SU7中,俄罗斯占了50%,中东约占30%。

据雪豹财经社,小米SU7在中东市场,备受欢迎。甚至有在非洲做高端汽车的客户表示:“小米SU7有多少收多少,直接给经销商打全款”。

这里的经销商,指的是非官方授权经销商,他们买下小米SU7后,再把这一新车以“0公里”二手车的形式出口到海外。 其实就是倒卖汽车的“倒爷”。 有的“倒爷”出手一辆小米SU7,净利润超1万元。遇到财大气粗的中东土豪,甚至一辆车能赚6万元差价,养活了一批二手车贩子。

国内,由于目前小米SU7交付周期达到30周以内,就会出现,有人不想等30周,有人等得太久不想要了的情况。

黄牛就利用这一信息差帮准小米车主“转卖”订单。据雪豹财经社统计,提车周期越短,出售价格越高,一单生意利润高达5000-9000元。

加上小米SU7刚刚发布时的天价租金,抢先拿到现车的租车公司,也已经大赚了一笔。

不过,7月2日,小米汽车发布的《给小米SU7准车主的一封信》中,宣布将从7月1日起加速交付,预计锁单后交付周期最短可以缩短5周。 这么一来,大批量的交付稀释小米SU7的稀缺性,将重挫黄牛们的倒卖利润。存款利率再降,银行还撑得住吗? 7月25日,工行、农行、中行等六大行同时宣布下调存款利率,五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仅1.8%,正式进入“1”字时代。招商、平安等多家股份行跟进。

前不久LPR刚刚下调,如今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看上去像是保留了息差这一银行主要的盈利空间,但事实上,这无异于在银行这匹骆驼身上又加了一捆稻草。 揽储难度增加是最直接的影响。去年连降三次之后,靠高息揽储早已不现实。中信证券研究团队据央行信贷收支表数据统计,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机构负债端中,境内存款环比增速只有-0.1%。

诚然,宏观经济环境和消费预期的低迷,会让个人和企业部门有更多的资金存放需求,但他们并非没有更高收益的选择,香港等地的资管产品对境内银行揽储形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 但更加残酷的挑战,其实是管理负债端的可选项越来越少。 长久以来,银行在负债端最常用的主动管理工具有两个,拉存款和发行普通金融债。

存款降息以前,发行金融债其实是大多数银行热衷的补血方式。因为它的成本相对主动揽储而言更低。7月初,银行普通金融债发行利率已经降低至2%附近,低于同期限存款利率。根据前述中信证券研报,银行业机构负债端中,金融债券环比增速为3.5%。

这意味着银行有充足的动力,获取这些相对便宜的资金,以补充自己的负债端。 但问题是,随着存款利率走低,发债的资金成本大于储蓄成本,将会成为在不远将来的大概率事件。 但问题是,即便金融债可能成为更贵的补血方式,银行也大概率别无选择。

因为2024年一季度,银行净息差已经降至1.54%,较上年末减少0.15个百分点,已经跌破1.8%的监管合意水平。这既不利于银行通过内源性融资补充资本金,也考验银行的风险韧性。

为了对冲这种利空,银行必须充实自己的负债端。而揽储又充满不确定性,金融债也就因此成了必选项。

银行业的这个严冬,还在持续。 上市企业数量同比翻番!港股IPO回暖? 6月以来,共计19家企业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其中不乏老铺黄金、如祺出行、嘀嗒出行,而去年同期上市公司只有10家。

在更大范围来看,截至7月26日,今年已有107家企业递表港交所,远超去年同期的50余家。仅在6月24日到28日一周时间内,就有19家企业递表港交所。

明星企业扎堆港交所的同时,新股认购、上市首日股价表现也明显好转。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30只港股新股中,IPO超额认购在50倍以上的有16家,远高于2023年。其中,港股创业板上市的优博控股拿下逾2500倍超额认购。

而在这30只个股中,只有9只出现破发,破发率约30%。与去年同期超50%的破发率相比进步明显。

有分析人士表示,港股IPO的好转受益于利好政策频出,港股基本面回暖等因素。

但这种好转,是持续向好,还是昙花一现?

从IPO规模上看,今年融资额并未出现明显增长。据Choice数据,以上市时间计算,截至7月26日,年内共有40家企业在港股IPO上市,同比去年增加4家,但募资净额为145.6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2%。 很明显,港股依然缺少大型IPO。而这种扎堆上市背后,其实或多或少带着点投机的意味。 梦金园、金六福、老铺黄金等企业此前曾尝试A股上市,失败后才转战香港。至于小菜园和绿茶餐厅,在此之前都已多次递表尝试上市。在107家上市公司中,类似情况的企业有35家。

他们为何对资本市场如此着迷?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美联储降息将导致无风险收益率降低,进而可能导致大量资金从存款等领域回归至资本市场,企业如能赶在这一阶段前上市,或将获得更高的募资额。 因而,你很难说香港股市就此彻底回暖。或许正因如此,毕马威、德勤、普华永道都将全年港股IPO的募资额较预期做了不同程度的下调。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65826.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