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的一个清晨,江苏涟水县大胡庄村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新四军第3师24团2连的83名战士正准备转移,却突然遭遇日伪军700余人的偷袭。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的年轻人,将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
新四军刚组建不久,急需立足点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中共决定派遣八路军部队南下,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344旅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与新四军部分队伍合编,组建了新四军第3师。
当时的江苏苏北地区,日伪军势力很强。新四军刚来到这里,急需站稳脚跟。但是由于力量单薄,只能采取"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让新四军在敌后如鱼得水,逐渐站稳了脚跟。
轻敌大意,汉奸出卖,酿成大祸
1941年4月,新四军3师24团奉命赶往阜宁,配合兄弟部队反击日军的"大扫荡"。长途跋涉后,部队疲惫不堪,在苏家嘴休整。团长胡继成派2连担任警戒,轻装出发。
连长晋志云和副营长巩殿坤带领83名战士,来到大胡庄宿营。他们本想第二天一早就离开,谁知道夜里村里的两个汉奸悄悄溜了出去,向日军报信。
新四军战士们哪里想到,自己已经成了瓮中之鳖。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刚准备出发,就听到了枪声。700多名日伪军已经将村子团团包围,战斗一触即发。
以少敌多,血战到底
"准备战斗!"副营长巩殿坤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进入战斗位置。
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2连的处境十分危险。他们只有2挺机枪,其他都是老掉牙的套筒步枪。每人只有4枚土制手榴弹,子弹也不多。相比之下,日军装备精良,有机枪、掷弹筒、甚至还有小钢炮。
但是2连的战士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凭借有利地形,沉着应战,打退了日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日军炮火猛烈轰击,战士们就躲在壕沟里还击。敌人冲锋,他们就用手榴弹招呼。一个上午过去了,2连伤亡不断增加,但依然顽强抵抗。
到了中午,日军从涟水城调来了燃烧弹和毒瓦斯。大胡庄顿时陷入一片火海,浓烟四起。战士们被迫退入房屋,继续顽抗。
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巩殿坤带领仅存的几名战士,躲进一间屋子里负隅顽抗。当一名伪军大队长闯进来时,巩殿坤一枪将他击毙。恼羞成怒的日军向屋内投掷了数枚毒瓦斯,巩殿坤等人终于壮烈牺牲。
孤军奋战,全连覆没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2连的战士们几乎全部牺牲。只有一名17岁的小战士刘本成,因为腿部受伤被战友的遗体压住,幸运地活了下来。
当团长胡继成带着增援部队赶到时,眼前的场景让他心如刀绞。村里到处是残垣断壁,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牺牲的战士。有的被砍断了手脚,有的被烧得面目全非。连长晋志云的尸体被烧焦了,只有一只皮鞋还能辨认出来。
胡继成悲痛欲绝,立即分兵两路追击敌人。双方在村外激战到黄昏,日军才退回涟水城。这场血战,2连共牺牲82人,几乎全军覆没。而日伪军也付出了200多人的代价。
大胡庄之战,虽然惨烈,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原来是黄克诚下令封锁了消息。他考虑到当时的形势复杂,担心宣传失败会影响军心。
直到四十多年后,已经年迈体弱的黄克诚才开始为这些英雄们正名。他找到当年的亲历者,请他们作证。还亲自找到江苏省委书记,要求为烈士们修建纪念设施。
2012年,江苏省民政厅终于组织人员,对大胡庄烈士的遗骸进行了发掘。考古人员在现场发现,许多烈士的骨骼上还留有弹片,有些人的骨头呈暗红色,疑似吸入毒气所致。这些细节,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那场惨烈战斗的真实情况。
大胡庄之战,虽然发生在80多年前,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依然值得深思。在那个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的年代,新四军的战士们凭借着血肉之躯,对抗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大胡庄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也许已经被历史尘封,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6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