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刚回国的贺子珍提出苛刻条件, 毛主席严肃道: 决不能接受

纵观历史20212024-07-24 00:00:00  82

1948年,归国不久的贺子珍,面对新生活的起点,提出一个苛刻条件,毛主席闻讯后,毅然拒绝。

贺子珍提了什么条件?毛主席又为何拒绝?

1937年8月贺子珍因与毛主席之间的情感波折,毅然决定前往莫斯科,开始她在异国的岁月。

两年后,贺子珍与毛主席的关系正式画上句号,在莫斯科的日子里,她经历了种种不易,对故土的思念与日俱增。

1947年,得益于老战友王稼祥夫妇和罗荣桓夫妇的鼎力相助,得到毛主席的理解与支持,一年后,贺子珍携同女儿李敏,踏上归途,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怀抱。

回国后,贺子珍首先定居在哈尔滨。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亲自造访贺子珍,一番寒暄后,认真询问:“贺子珍同志,作为我们队伍中的资深战友,回国后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何期望?”

贺子珍爽朗回应,表示过往的艰苦岁月都已历练过她,对生活并无特别要求,唯愿能尽快投身工作,岗位不论大小,皆愿奉献。

李富春随后与东北局同仁商议,最终决定安排贺子珍至沈阳财政厅任职。工作让她的日子充实起来,夜深人静时,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却愈发浓烈。

于是,贺子珍决定暂别工作,踏上前往上海的旅程,去探望在上海生活的兄长贺敏学及其家人。

抵达上海,与久别的兄嫂李立英重逢,贺子珍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温情。晚餐间,她笑着请求嫂子分享她与哥哥的恋爱故事,李立英欣然应允,言谈间洋溢着幸福的回忆。

当谈及贺敏学因伤仍坚持战斗、甚至远赴山东前线的决定时,李立英不禁流露出忧虑。这份深情厚意触动贺子珍,她深知哥哥的坚韧与勇敢,也知道战争的无情。

贺子珍要守护这份手足之情,提议若国内医疗条件有限,便考虑送哥哥去苏联治疗。

从上海返回东北后,贺子珍心中始终挂念着此事,利用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的契机,找到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恳请其协助促成哥哥的治疗事宜。

罗荣桓听后,提议由贺子珍起草电报,他则负责转交至延安。贺子珍随即返回上海,与李立英共同撰写了这份电报。

电报通过罗荣桓以东北野战军的名义递交至延安,毛主席在审阅后,坚决地拒绝这一请求。

原来,此时的贺敏学正担任华东野战军27军副军长兼参谋长,面对敌军近二十万大军压境,战况紧迫。

粟裕已筹划在淮海地区发起重大战役,以重创敌军。在此关键时刻,调离贺敏学不仅会影响军心士气,更可能让他背负不必要的舆论压力。

更何况,自长征以来,无数将士身负重伤仍坚守岗位,贺敏学的情况虽令人担忧,但也不能因此破例,搞特殊。

毛主席深思熟虑后,以大局为重,回复电报表示贺敏学需继续留在岗位上履行职责,一切待战争结束后再说。

得知毛主席出于大局考虑,贺子珍决定不让哥哥贺敏学前往苏联治疗时,她内心虽难掩失落,迅速调整心态,理解并尊重这一决策。

贺子珍意识到,在战争年代,个人的健康与安危往往要服从于国家与民族,这份觉悟让她更加坚定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1984年,贺子珍在医院安详辞世,享年75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6514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