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嫡庶发卖文学”在各大平台爆火。
来源/电视剧《觉醒年代》
来源/pixabay
来源/pixabay
来源/电视剧《甄嬛传》
来源/电视剧《甄嬛传》
前有北大“嫡校长”蔡元培回归,后有“家中嫡长猫”拥有“庶出猫咪”所不具有的权利,族谱单开一页,到哪里都不会低猫一等……
一边是摩拳擦掌,预备着“发卖”外校毕业的“庶出辅导员”的高校“嫡本科生”……
一边是虽然位分不高,但身为家中“嫡女”,理论上可以发卖“庶出皇帝”的安陵容……
在“嫡庶发卖”文学家笔下,万物皆可嫡庶!
那么,在现实的封建社会中,“嫡”和“庶”究竟有哪些区别?“嫡”具有哪些“庶”所不具备的特权?嫡庶的尊卑之分又是否真的如“嫡庶发卖文学”那样绝对呢?
嫡庶的区别早在诞生之初便被明文确认。嫡庶地位与嫡庶观念的形成亦是由来已久。最早定下嫡庶之分的,是西周宗法制。
史宜父鼎,西周晚期,器内有3行16字铭文:史宜父作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来源/故宫博物院
周天子开此制度的原因,在于当时已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过渡到了一夫一妻多妾的“父权社会”,于是,为了分配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中各个配偶及其子女的权益,宗法制应运而生。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直接阐述了嫡庶制度的根本: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而“大小宗”也是如此,周天子为大宗,诸侯们为小宗。而诸侯之下,嫡长子为大宗,庶子为小宗,又据此层层分封,形成新的大小宗(当庶子自立门户后,庶子的嫡子又成了自家的大宗。)大小宗分别履行不同的义务,继承不同的权力,如爵位、封地、财产等。从这一点来看,身为大宗的嫡子在继承方面享受优待,可以优先继承更为稀缺的根本性资源——权力,从而成为家族的下一代掌舵者。这是大多数庶子可望不可及的。
在大宗分小宗,小宗又层层分封的制度下,宗法制创造出一个从四面拱卫周王室的庞大体系。随后,“嫡庶之分”贯穿了中国延续千年的整个封建时代。
表现“九子夺嫡”情节的电视剧。来源/电视剧《步步惊心》截图
不过,“嫡庶之别”虽然对宗族资源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却并没有“嫡庶文学”中那样绝对。事实上,在资源分配的实际操作中,“嫡庶”受制于诸多灵活的因素,在影响力上压过“嫡庶”的因素也非常多。比如低位的“嫡”不具备发卖高位的“庶”的权力,就像学生不能发卖老师,嫔妃更不能发卖皇帝,这也是嫡庶文学“倒反天罡”的主要笑点所在。
那么,制约嫡庶的因素具体都有哪些呢?
其一是身份变更。庶子有变更为嫡子的可能性,由庶变嫡的嫡子可以拥有和“先天嫡子”一样的权力。东汉末年的袁绍便是一个代表。在袁家这个大家庭中,袁绍是袁逢的庶子,其生母身份卑微。然而,袁绍后来被过继给叔父袁成(一说袁绍生父本就是袁成),由此拥有了与其他嫡子同等分配资源的权力。如果说谁可以轻视“后天嫡子”袁绍,那恐怕也只有如袁术一般出身同族,且更为名正言顺的“先天嫡子”了。
《孝慎成皇后观莲图》轴,来源/故宫博物院
其二是性别,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性别是个可以压过嫡庶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帝王家若没有嫡子,成为皇位继承人的也只会是庶子而非嫡女。而嫡女往往只在婚配等情况中享有优于庶女的权益。
其三是个人能力,如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个人能为家族做出的贡献等等。最为贴切的例子莫过于卫青、霍去病和卫子夫这一家人了。卫子夫是歌姬出身,卫青则曾是牧童、骑奴,而霍去病甚至只是私生子。但最终,卫子夫成为皇后,卫青、霍去病更是双双立下征讨匈奴的不世之功,名震天下。如此赫赫战功,煌煌清贵,莫说是嫡庶,纵使性别也无法与之相敌。民间便有歌曲,一如长恨歌中“不重生男重生女”之意,记录了卫子夫的显贵。《天下为卫子夫歌》(《卫皇后歌》):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而能压过能力、性别的,便是阶级这座大山了。小说《红楼梦》便体现了能力、性别、阶级层层压制的形态。贾宝玉是王夫人所出的嫡子,而贾环、探春等是赵姨娘所出的庶子庶女。从原文不难看出,姨娘在嫡妻面前的确是非常卑微的,甚至连小辈中的嫡妻王熙凤也可以对她出言不逊。
相比之下,嫡子和庶子的区别反而没有妻妾那样明显,这主要是受个人能力的影响。比如同样是庶出的探春,便因其卓越的才能,刚烈的性子,让王熙凤都十分看重为她,还为她可惜没有托生为嫡女。(“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
而放眼国公府外,便又“天外有天”了。比如身为帝王嫔妃的贾元春,在宫中并非嫡妻皇后,身为贾妃只是皇帝的侧室。但一来到大观园,却是连其祖母贾母都要跪迎,其父贾政也要称臣礼敬。可见,在君臣这压倒性的阶级因素面前,嫡庶、性别、能力乃至辈分都无足轻重了。
《十二金钗图》册·元春才选凤藻宫。来源/故宫博物院
此外,嫡妻的权益,除了“嫡”的身份外,往往需要借助其母家的权力加持才能更加稳固。比如贵族的嫡妻往往是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如《红楼梦》中的贾母,即史老太君,她就出身同为四大家族的金陵史家。妾室则可以从奴仆之中选择,比如早早便被王夫人指给贾宝玉的袭人,夏金桂的丫鬟宝蟾等。本质上仍是家族势力影响到嫡妻的话语权,而非单纯的一个“嫡”字。而若男子的继室出身比原配显贵,则更谈不上虚无的“执妾礼”了。
然而,除却这些外因,还有一个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情感”。在足够坚实的情感面前,就连阶级、礼法也要为之让路。明代的万历皇帝并无嫡子,依礼法当立庶长子。但因他对郑贵妃极其宠爱,对郑贵妃所生的第三子——福王朱常洵也颇为眷顾。
于是引发了一场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虽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万历皇帝最终向朝臣和礼法做出让步,将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却依旧让本应离京就藩洛阳的朱常洵在京留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他还晋封郑贵妃为皇贵妃,甚至在礼佛时将郑贵妃的名位与皇帝、皇后一并尊崇。圣眷之下,郑贵妃已是“邻于正嫡”,几乎要与皇后并尊。其实,不论万历皇帝的这些举措是出于政治考量,抑或是真心偏爱,都可以从侧面佐证一点,当家族利益的分配者有心偏颇时,嫡庶在个人情感的面前,还是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万历款掐丝珐琅甪端,明万历。来源/故宫博物院
而如果皇帝对嫡妻情深意重,则更可以向嫡庶制度的根本宣战——直接为妻子过渡到一夫一妻,有嫡无庶的模式。明孝宗朱祐樘对其妻子张皇后深爱不已,他不管帝王所谓循制选妃的礼法,坚持让张皇后成为他唯一的配偶,而这也成就了中国古代唯一一份“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帝王爱情。《明史纪事本末》:
“闻帝与张后情好甚笃,终身鲜近嫔御。琴瑟专一,出自掖庭,玄鸟呈祥,遂在中宫,尤舌今仅事云。”
比起万历皇帝尚有政治考量的偏心,朱祐樘对待张皇后之用心,是仅仅凭借史料平实的文字也能看出的深爱。他坚持和皇后如民间夫妇一般同吃同住,“宫中同起居,无所别宠,有如民间伉俪然者。”(《胜朝彤史拾遗记》)。还会在皇后患病时亲自侍奉,纡尊降贵,让宫女都为之震撼。担心打扰张皇后休息,朱祐樘甚至会特意在咳嗽前下床……若有人提出异议,朱祐樘只会告知对方,张皇后是自己唯一的妻子,“朕只有这一门亲,再不必来说。”
明孝宗(朱祐樘)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并非一夫一妻制的封建社会,嫡庶观念的形成具备其合理性,它有效地将同室操戈的可能性扼杀在源头,《吕氏春秋》中说:
“妻妾不分则宗室乱, 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适应了西周乃至封建社会的婚姻、继承等制度。但是,嫡庶观念也同样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过度保障嫡长子的权益,压制有才能的庶子、幼子,也会引发如靖难之役一般的事件。而且,嫡庶之分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鄙视链”中的一个制度化典型。
在人类历史上闪耀的群星中,有无数庶出的、出身寒微的、曾屈人下的存在:以淮右布衣之身开创大明的朱元璋;未托生公卿门第却成为一代名臣的改革家张居正;出身没落的琅琊诸葛氏,又以贫瘠的蜀地政权终生对抗强魏的诸葛亮……朱元璋的成就,让他的贫寒出身成为了白手开国的荣膺;张居正一以贯之的生平,反倒让平凡的门第成为了其卓绝能力的佐证;而诸葛亮燃烧一生奉献给国力弱小的偏安政权,也以此成就了他悲壮的传奇。在后人看来,惟有仰望光辉,又何尝会计较他们是嫡是庶呢?
《武侯祠记》轴来源/故宫博物院
最后,笔者想用一首七绝总结全文:
举义常是工农士,殉国犹有无名骨。
壮烈凛然昭古今,英豪何必问嫡庶?
参考文献:
[1]高兵.从战国社会制度的变化看嫡庶妻等级婚制的变化[J].山东社会科学
[2]余治平.早期中国嫡庶之分与宗法制度形成——基于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的哲学反思[J].中原文化研究
[3]胡绍棠.《红楼梦》中的嫡庶亲疏描写与曹雪芹家世研究[J].红楼梦学刊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王小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