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乌克兰危机, 那些对中国的诋毁不攻自破

环球网2024-07-26 00:01:21  132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广州同乌克兰外长库列巴举行会谈。乌克兰危机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冲突还在持续并存在升级、外溢风险,库列巴作为冲突爆发以来访问中国的乌克兰最高级别官员,谈了些什么,释放了哪些信号,俄乌冲突是否出现和平曙光,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尤其在中国连续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复交、巴勒斯坦内部大和解的背景下,外界对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发挥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更多了几分期待。

作为中国近期一系列斡旋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外交努力的一部分,中方此次主动邀请库列巴访华,在国际上受到很高关注。据路透社引述乌克兰随行人员的话说,双方谈了3个多小时,比原定时间要长,是“非常深刻且具体的对话”。“深刻”一词在外交场合并不多见。乌方在会后声明中说,“中国作为全球和平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对中国和平角色的再次确认,也说明了此次会晤的效果。

作为俄乌冲突的直接当事方之一,乌克兰对中方主张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大的兴趣。这让国际舆论对俄乌问题走向保持了谨慎的乐观,也更加关注中国在重大地区冲突中扮演的角色。连一向在俄乌问题上歪曲、抹黑中国立场的西方媒体,也在复杂情绪中探讨中国是否“想抢先美国扮演和平制造者”。这些都在不同方向上印证了,中国推动和平的努力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公认现实。

西方此前对中国的歪曲和诋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攻自破。中国主张的公正性再一次得到验证,中国方案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事实证明,西方的拱火浇油让战事不断延宕,泽连斯基在最新的采访中表示,“我们必须尽快结束战争”。越来越多的迹象都指向了,所有冲突的解决,最后都要回到谈判桌前;一切争端的化解,总要通过政治途径实现。而这正是中方一贯主张的。

从沙特伊朗的握手言和,到巴勒斯坦内部的历史性和解,再到复杂难解的乌克兰危机,为什么中国的立场最终总能凝聚国际社会最大公约数?一是因为中国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立场、致力于劝和促谈。二是因为中国始终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与发展不懈努力。面对危机,中国从不拱火浇油,更不趁机渔利,这样的立场国际社会看得见,冲突的当事方也能看得见。

阿拉伯有句谚语:“求智慧,哪怕远在中国。”现在,“求和平,去中国”的说法也开始流行起来。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正如中方2023年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中所呼吁的,“各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携手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中方的主张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在和平与战争之间,选择和平;在对话和制裁之间,选择对话;在降温和拱火之间,选择降温。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国光明正大,没有政治私利,不搞地缘操弄,真心诚意致力于劝和促谈,推动停火止战。

当然,乌克兰危机的形成冰冻三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日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再次宣称“中国不能两头讨好”,表明西方仍有不少人钻进“支持哪一方”的牛角尖,这些对抗性思维只会让各方的结越缠越紧越难解。有影响力的大国尤其应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为俄乌双方恢复直接对话谈判创造条件、提供助力,只有大国都发挥正能量而不是负能量,这场冲突才能尽早出现停火曙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58435.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