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首次将"自愿、弹性"列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基本原则。这一决定无疑给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按下了"改革键",也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养老准备。
其实,延迟退休并非突如其来。早在几年前,相关讨论就已经开始。为什么现在正式提上日程?
答案其实不难理解: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14%,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结构呈现"倒金字塔"态势。这意味着,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来供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目前,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主要依赖于在职职工的缴费,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这种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数据显示,现在每名退休人员由5名在职职工供养,而这一比例在10年前还是10比1。更令人担忧的是,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降至4比1,到2050年甚至可能降至2比1。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延迟退休成为了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选项。但是,仅仅延迟退休能否解决问题?恐怕还远远不够。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另一个关键问题:养老基金的运作。
近期,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引起了业内关注——越来越多的养老目标基金开始清盘。
自2018年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批以来,短短六年内就有15只基金宣告清盘,其中今年内清盘的数量就占了一半。这些基金清盘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达到规定的资产门槛,即2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股市的持续低迷,使得基金收益率难以令人满意。另一方面,投资者对长期投资的收益前景普遍持怀疑态度。一些基金甚至出现了20%以上的亏损,这无疑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坦言:"养老目标基金的保壳难度很大,做持营也是一个投入产出比不高的事情。说实话,我们公司倒是觉得清盘了反而如释重负。"
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养老金,本应该是一种长期、稳健的投资工具,为未来的退休生活提供保障。如果连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都难以维持运营,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安心地将自己的养老钱交给市场?
事实上,养老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正如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所言,中国现有的养老金基础并不太好。他指出,中国的养老金预筹资金占GDP的比例仅为10%左右,远低于国际上50%-100%的水平。
面对这样的困境,仅仅依靠延迟退休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
例如,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金制度。除了现有的基本养老保险,还应该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或者,是否要提高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养老基金的投资范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要加强对基金管理机构的监管,确保其能够真正为投资者的利益负责。
再次,是否要鼓励国民增强养老意识,提前做好个人养老规划。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个人参与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目标基金。
最后,是否考虑,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参与度。延迟退休不应该仅仅是简单地推迟退休年龄,而应该配套相应的培训和就业支持政策,让老年人能够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够获得应有的收入。
养老问题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养老体系。这不仅需要制度的创新,更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毕竟,今天的我们就是明天的老年人,现在不未雨绸缪,将来就可能成为"被延迟退休"的一代。
养老,永远不嫌早,只怕太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56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