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四十年代,毛主席已经再婚,贺子珍也在异国他乡重新开始了生活,他们唯一的女儿李敏成为二人之间的羁绊。
建国前夕,贺子珍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生活回到中国,此时她已与主席离婚十年,不到四十的年纪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受到众多适龄青年追捧的她,萌生了再婚的想法。
贺子珍希望再婚的想法能够得到女儿的支持,可当李敏哭喊着说出三个字时,作为母亲的贺子珍心肠一软、垂下泪来,最后只得放弃。
贺子珍比毛主席小十六岁,他们成婚之时,贺子珍刚满十八,虽然年纪小,但是革命志气可不小。
毛主席在党中央担任要职,领导人民军队,革命事业正欣欣向荣;贺子珍胆气过人,单人单骑,抄起双枪身赴险境,端的是个巾帼英雄。
二人的结合是旗鼓相当,在各自的领域为革命作出贡献。
他们成婚的这十年,亦是我党革命事业最为艰难、经历重大挫折的十年,从“左倾”冒进主义的王、博二人政治路线、军事指挥上的致命错误,保护革命有生力量,毛主席挺身而出领导我党进行战略转移和长征。
在这十年时间里,二人携手患难,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贺子珍多次保护了自己的丈夫,并在长征时期为了掩护伤员而身负重伤,在毛主席和医护团队的悉心照料下,救下了她的命,可解放区的医疗条件有限,很难将她体内的弹片彻底取出。
战场上的旧疾使她的健康状况越来越恶化,贺子珍不得不放弃心爱的革命事业。在给毛主席留下诀别的手书后,远走苏联。
贺子珍抱着希望来到莫斯科,可苏联的医生都对她体内残留的弹片束手无策,17块弹片与血肉长在了一起,在余生之中伤痛如附骨之疽不断折磨着她。
事业受挫、婚姻失败的贺子珍很是沮丧,心情跌入了低谷。
毛主席不计前嫌,将女儿李敏送往苏联国际学校学习,来到了妈妈的身边。女儿的到来给贺子珍暗无天日的日子点亮了一盏明灯。
这时毛主席的长子和次子也在苏联学习,他们与妹妹一起来到了贺妈妈贺子珍的身边,他们组成了一个和睦温馨的临时小家。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为了保障前线战场的物资供给,苏联人民的食物供给受到了严格的限额,贺子珍的小家庭也陷入了困难,不过孩子们的陪伴,使得艰苦的日子充满了欢声笑语,贺子珍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亦在不断好转。
李敏本名毛娇娇,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独生女儿,自打出生起,父母为了保护她,就将她寄养在老乡家里,李敏父母双全而且都是干革命的大人物,可她从小过的却是无父无母的日子。
来到苏联的李敏才终于把妈妈的模样和贺子珍慈爱的脸庞对应在了一起,在了解到父亲是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时,李敏更是“哇”的一声惊叫了起来。
她凝视着父亲的模样,小小的孩子久久地立在高大的画像前不敢眨眼、不肯离开,生怕少看了一眼,就记不全爸爸的样子。
二战胜利以后,国内的解放战争推进顺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贺子珍在党内同志的帮助下回到祖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大潮之中,贺子珍的革命事业开始回归正轨。
那是1947年,贺子珍还不到40岁,正是美丽知性、大方优雅、充满魅力的年纪,得知她独身一人后,更是引得适龄青年和优秀革命干部们竞相追求。
贺子珍也开始考虑起自己的个人问题。
干革命贺子珍对李敏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所以自己要再婚这件事一定要争取女儿的同意。
李敏的反应很大,在得知自己会有个新爸爸时,哭喊着“我不要”!
贺子珍考虑再三,生怕自己再嫁之后会亏待了女儿,遂打消了这个念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5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