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在大军进入延安前的黄昏,毛泽东才和周恩来等人撤出延安,最后一个离开延安城。
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决定自己不渡黄河,留在陕北带着一支小部队,与胡宗南大军周旋,以支援全国战场。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在一个僻静山村的窑洞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五位书记处书记围在一起,商量党中央应该放在哪里。但是,大家的意见很不一致。
周恩来说:“现在是三种意见争论不下。一种是, 党中央放在晋西北,我们五个人都过黄河……”
“反正我不过黄河!”毛泽东打断说,“要走,你们走,我一个人留在陕北。”
任弼时冷静地说:“坐下来,有话慢慢讲,好好商量嘛!”
毛泽东没有说话了。周恩来继续说:“第二种意见是,我们五个人都不过黄河,党中央继续留在陕北!”
刘少奇说:“这样比较好。”可是,毛泽东却说:“万一蒋介石把我们打尽呢?”
刘少奇笑着说:“这不大可能吧。'
毛泽东抽了一口烟说:“当然,没有我们,革命照样前进!”
任弼时笑着说:“老天爷保佑,千万不能出现这种局面。我还想多活几年,看看新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会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周恩来又说道:“第三种意见,我们五个人分成两半,—部分留在陕北,—部分过黄河。”
朱德说:“黄河,我过了不知多少次。可这一次,我说什么也不想过了。”
刘少奇也说:“我再一次请求中央,让我也留在陕北!”
“我主张大家都过黄河。”任弼时是主张走的,因为留在陕北太危险了。他说道:“党中央放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才能更好地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嘛。”
朱德支持分开两半的办法说:“我还是那句话:我不过黄河!”
毛泽东说:“朱老总呀,你已经六十多了。”
“我的身体比你好。”朱德说。
结果,当天的会议没有结果。
第二天,会议继续召开。
毛泽东首先激动地说:“党中央这棵大树,只有深深扎根在人民的土地上,才能经得起狂风暴雨。现在,敌人大兵压境,党中央必须和陕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周恩来说:“蒋介石想把我们赶过黄河,就是想在政治上欺骗人民,打击我党。”
刘少奇说:“如果党中央离开陕北,那就正好中了敌人的奸计,对陕北和全国民心、军心是不利的。”
朱德说:“党中央留在陕北,我赞成。不过,弼时同志提出中央和主席的安全问题,也必须认真考虑。”
五大书记,有四位书记支持党中央留在陕北了。毛泽东说:“哪里人民拥护我们,哪里才有安全!陕北人民好, 地势也好,回旋余地大,安全是有保障的。”
任弼时还是担心地说:“敌人如果确实知道你在陕北,就会像疯狗一样扑过来的。”
毛泽东笑着说:“我是一块肥肉,走到哪里苍蝇会嗡来的。让他们来吧!我们正要借此拖住胡宗南的主力,减轻山东和其他战场的压力,便于刘邓进军中原。好得很啊!”
周恩来于是说:“中央留在陕北,大家比较一致了。”
任弼时说:“我还有保留。但是,少数服从多数,我坚决执行中央的决定!”
“好。”周恩来说,“但是,我们五个人要分成两部分,有的留下,有的过河。这一点大家也一致。那么,剩下的问题是,谁留下,谁过河呢?”
朱德马上说:“我要留在陕北!”
刘少奇说:“我还是希望留在主席身边,在战争中学习军事, 协助主席做一点具体工作。”
毛泽东对任弼时说:“我们五个人当中,恐怕数你身体最差!”意思是他还是过河去安全一些的地方。
刘少奇说:“医生早就要他休息了。”
朱德说:“他不能留在陕北!”
“正因为我血压高,所以一看见黄河的浪啊,我就头晕。”任弼时说道,“其次,我分管陕甘宁边区的工作,怎么能离开边区呢?再说了,中央机关的工作杂得很,少奇也好,总司令也好,你们都不能代替我这个‘管家婆’啊!”
毛泽东认为任弼时说的有道理,于是说:“现在是否可以正式决定,以少奇同志为书记,组织中央工作委员会,到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朱老总也一起去,好不好?”
朱德历来是毛泽东意见的支持者,便说:“有什么好不好呢?二比三嘛!”
“好。”毛泽东接着说,“由叶剑英、杨尚昆等同志组成中央后委,带领党中央和军委直属机关大队人马,过河到晋西北去,只给我们留下一支精干的队伍,保持和各个战场的联系。”
任弼时留下来了,很高兴,于是对朱德说:“你看,我们三个人,现在是一比二啰!”
朱德担心地说:“警卫团只留下四个半连,兵这么少,武器又不好,我很不放心啊!”
任弼时笑着说:“万一我们三个见了马克思,还有你们二位呢!"
就这样,陕北转战,党中央确定一分为二,毛泽东率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指挥作战,刘少奇、朱德过黄河,去晋西北工作。
3月28日,毛泽东、任弼时等人和刘少奇、朱德依依惜别,然后各自踏上了新的征程。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政治军事图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53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