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官至何位, 结局如何?

品茗谈文史2024-07-22 20:03:42  85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那个年代,尽管打着满汉平等的口号,但是汉人的地位始终不如满人,汉人官者也不如满官,许多重要职位都由满人把持。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却有三位凭借汉人身份做到了封疆大吏,一品大臣,他们就是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

那么他们一生都做了什么?能如此深得皇帝信任被委以重任呢?他们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

至忠至孝——周培公

周培公,湖北人士,以清正廉明著称,是清代著名的名将。周培公自幼丧父,跟随母亲一起生活,但是在其尚且年幼期间,母也因为敌军入城而死。

其母死法有俩种解释,一种是《荆门州志》里记载的:张献忠进驻荆门,其母听闻有贼兵进去其家欲玷污其,遂拿起利刃自杀。”而《康熙实录》记载的是:“其母割面触棺自杀”。

但不管历史如何,周培公最终还是成了孤儿,自此无依无靠,流落街头。后来清军入关后,做到了一个小吏,不久后得到了一位来自京城达官显贵的赏识,最终跟随其进了京城,做了内阁供奉(主要就是为了提拔他的那个达官显贵服务)。

据《清史稿》记载:“周培公好奇谋,辅助吴丹将军有功,故提拔为七品官。”此达官显贵说的就是吴丹,吴丹是正家的满洲正黄旗人,深得康熙信任。而真正让其出名,得到当朝皇帝赏识的还是要属三番作乱一事。那也是周培公第一次崭露头角。

当时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因为军饷补给等问题与当时的八旗军发生了冲突,在那个年代八旗军才是正规军,王辅臣这一打就把自己打成了叛军。

没办法走投无路的王辅臣就投奔了当时也反了的平西王吴三桂,表示愿意归顺吴三桂,而后在吴三桂的策划下,联合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一同叛乱。

一时间朝堂震惊,决定派大军平叛,而这众多叛军中只有王辅臣的军队距离京城最近,威胁最大,王辅臣自然也就成了头号剿灭对象。朝堂派遣图海为主将领军平叛,吴丹跟随,而周培公作为吴丹的参谋自然也去了。

等大军来到阵地,要与王辅臣展开战斗的时候,众人皆是请缨出战,只有周培公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不宜以武力解决,王辅臣谋反是形势所迫,劝其投降方为上策。

图海本来是不认识周培公的,见他说的头头是道,也就决定让他试试,遂命其为从四品参议道台为使,前去战前说服王辅臣,而周培公也不负众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法了王辅臣,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乱,自此就得到了图海的赏识,为表彰其功,图海还上书康熙说明其功绩,最后周培公被授予了从三品布政使参政。

而后又跟随蔡毓荣参与了平定吴三桂在湖广地区的叛乱,最终凭借此功劳为其母争得了一个诰命夫人的荣誉称号,也被世人称为至孝之人。

康熙知道其才华,遂封其为山东布政使,是为从二品,主要负责海防一事,但在任期间,周培公与当地总兵不和,一气之下罢官回了家。

后来敌军犯境,周培公得知后数次上书陈诉利害,可都没有被采纳,最终于1702年卒,享年69岁。

纵观周培公的一生,从一介平民到小吏,后贵人提拔升为五品官,后又因平定三番之功提拔为从三品布政使参议,而后更是做到了二品大臣布政使和盛京提督,可谓是辉煌一生。

平藩收台——姚启圣

比之周培公,姚启圣的一生更为传奇。姚启圣自幼就极为聪慧,熟读诗书,同时豪放不羁,臂力过人。能文能武,是谓全才。

早年期间为了躲避战乱姚启圣逃亡到了通州,到了通州被地方土豪所侮辱,于是就用钱财资助军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官职,得到官职的他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那个侮辱他的人,然后潇洒辞官而去,这也能看出他示金钱如粪土,有仇必报的性格。

辞官后的他又开始了游走各地之路, 途中意外遇到俩个士兵欺辱良家女子,姚启圣见状假装和士兵套近乎,趁其不备,夺下其佩刀就降俩个士兵斩杀,救了那个被欺负的良家女子,从此事就可看见他的侠义心肠和沉重冷静的优秀品性。

后来清朝覆灭明朝,天下太平,姚启圣也就参加了科举,最终中了举,被任命为一介县令。

在任期间,朝廷颁布了禁海令,为了就是彻地将明朝最后一股势力郑氏家族隔绝在台湾,然后徐徐图之,但是当年的澳门人以海运为主,多和广东通商,这一条令直接断了其的财路,就起兵为祸周边,姚启圣的治下就在其中,深受其害。

但是姚启圣不仅能文,他还善武,于是带兵平定了叛乱,解决了海寇问题。这些海寇被打怕了,于是就换个思路,贿赂当时的广东总督,在大笔的金钱的下广东总督被打动了,最终允许其偷偷通商。后来此事败露,该总督把一切责任推给了姚启圣,最终姚启圣被免职。

直到后来三番作乱,台湾郑经也趁乱兴兵,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姚启圣立刻回到家乡,散尽家财招募士兵,然后带领士兵投身到当时的平乱大臣康亲王麾下,时值乱世,用人之际,康亲王也就接纳了姚启圣。

姚启圣则是凭借过人的军事素养,于钱塘大败敌军,被任命为县令。之后就以县令使身份征战,所到之处,叛乱皆平,后来康亲王上书表彰其功,康熙封其为六品佥事。

在这场战役中最出名的就是,只身进入敌军内部,亲自劝降了耿精忠,为此立下了大功,也被封为了二品总督,成了封疆大吏。

而他所管辖的地区正是福建,这是抗敌皇帝为了收服台湾做准备。姚启圣也深知圣意,早早的就做了准备,一边训练兵马,一边劝降敌军将领,提升水军作战能力,除此外还提拔了原水师提督施琅,并委以重任,最终不负众望,收复了台湾,因此功被封为了太子太保,右都御史等职。

但是也因功劳大,被他人所嫉妒,被人多次诋毁,后来康熙慢慢对其也失去了信任,最终姚启圣病逝,享年60岁。

纵观姚启圣一生从一介小县令一步步做到封建大吏福建总督,最后又因功被封为正二品太子太保,右都御史不可谓不传奇。

一代完人——李光地

李光地是清朝重臣,被康熙皇帝示为知己,雍正皇帝评价为“一代完人”,足见其不凡。

李光地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据传他还是唐代李渊的后代。年轻时就中了举人,经过多年的苦读,又在会试中高中榜眼,还受到了康熙的赏识,被选拔成了皇帝近臣,负责帮其起草诏书。而后没过几年就做到了翰林院编撰。

后来在回家省亲期间,发生了三藩作乱之事,而李光地的家乡就在靖南王耿精忠的统治范围内,为此耿精忠还曾许以重利,邀请其归于他的麾下,但被李光地婉拒了,后来为躲避耿精忠的迫害不惜逃到了深山之中。

而此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个清臣,于是派人打探耿精忠的信息,并将其汇总完写成书信藏在蜡烛中派人送往了京城,康熙看到后大为感动。随即命令在前线负责平叛的康亲王务必要保护好李光地。

而后姚启圣入城劝降了李光地,就这样福建的危机解除,而李光地也安然无恙被康亲王接到。随后李光地就跟在康亲王身边平叛其余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事中就能看出他的忠君爱国之情,不为外利所诱,恪守本心,实乃忠臣也。

李光地也在此时结识了姚启圣,俩人互相欣赏,以至于后来姚启圣为平定台湾准备启用施琅时,众人皆反对,只有李光地鼎力支持,最后姚启圣和施琅也不负众望平定了台湾。

康熙1677年,李光地其父去世,李光地再次返回福建老家,没曾想此时又遇到了麻烦,明朝的朱三太子又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公然举办进攻福建,李光地听闻后立刻组织平叛,最好拖到了援兵到,平定了祸乱,李光地也因此被封为了总兵。

公元1698年,李光地被任命为直隶巡抚,负责水利和民生问题,数十年时将民生水利问题解决的很好,百姓安居乐业,为此还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赞扬,称其自上任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这无疑是对李光地最好的肯定。

后来也因为此功劳被提拔为吏部尚书,而后更是进入了内阁,成为了正一品文渊阁大学士。

李光地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兢兢业业,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器重,甚至公开表示“天下知我者莫过于李光帝。”雍正皇帝也是评价其为“一代完人。”

公元1718年,因旧疾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李光地一路从庶吉士做到了翰林院编撰再到总兵、巡抚,最后官职文渊阁一品大学士,不可谓不传奇!

结语

这三位都是当世大才,被康熙所赏识并委以重用,才华得到了施展的平台,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正是应了那句古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想有出人头地,不仅要有才学,能力出众,还需要一个赏识你的人,给一个能施展才华的平台才能走向成功!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 [1]李柏武.周培公史事考述[J].荆楚学刊,2015,16(06):5-11.DOI:10.14151/j.cnki.jcxk.2015.06.001.

中国知网 [1]黄俊杰.周培公生平考证[J].荆楚学刊,2016,17(01):20-24.DOI:10.14151/j.cnki.jcxk.2016.01.004.

中国知网 [1]张森奉.清代名臣姚启圣[J].政协天地,2011,(08):50-52.

中国知网 [1]侯军义.论姚启圣与清初统一台湾[D].厦门大学,2007.

中国知网 [1]张春梅.李光地简论[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6):85-87.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5275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