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秀美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哪个朝代最难造反?答案可能会让你意想不到。宋朝,从开国到灭亡,历经434次起义,竟无一成功。
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统治智慧和铁腕手段?清朝为何能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面对层出不穷的叛乱,如何做到一一化解?
在古时岁月中,诸多民间起事皆可归为农民起义一类,其根本原因往往是朝廷所行之策侵害到了底层民众的利益,乃是不同阶层之间的激烈争斗。
诸如秦末时期的陈胜吴广起义、隋末的瓦岗寨起义、唐末的农民抗争等等,此类起义犹如潮水般不断涌现。
北宋初始之时,川陕之地爆发了有史以来的首次农民起义。
那时,川陕地区的土地被官僚阶层肆意侵吞霸占,百姓所承受的赋税极为沉重,几乎难以承受。宋朝还持续地将已然灭掉的后蜀的财宝往汴京运送。
这般行径致使农民的负担急剧增加,单靠种地已然难以维系生存,无奈之下只得去从事些小本买卖。
然而北宋官府却施行垄断之策,严禁自由买卖。
常言道,断人财路仿若杀其父母。如此一来,农民失去了营生之法,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极度困苦的境地,官府压低价格导致茶农纷纷破产。
再加上遭遇了严重的大旱,蜀地因而爆发了极为严重的饥荒。
在这般恶劣的情形之下,起义便顺理成章地兴起了,也就是王小波、李顺起义。王小波与李顺带领着起义军,接连攻克了蜀州等多处地域,更是全力进击成都。
在此次起义的进程中,他们喊出了“均贫富”这一战斗口号,这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尚属首次,是农民战争的一个重大进步。此次起义,主要是针对封建社会中财富分配不均以及人身遭受压迫的现象。
这类起义,大多是由于百姓遭受了多方面的压迫,被官府严重压制所导致的。
接下来讲讲北宋年间那著名的方腊起义。看过《水浒传》的朋友想必对此都有所知晓。那么,方腊究竟为何起义呢?
说到底还是朝廷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宋徽宗沉醉于书画艺术,对各种奇花异石极为喜爱,为此在江南设立了“苏杭应奉局”,四处搜刮奇珍异宝以及花石运往汴京,这便被称作“花石纲”。
方腊所在的青溪县,向来是竹木漆的丰饶产地,也正因如此深受其害。“苏杭应奉局”拼命地对当地百姓进行压榨,使得农民的生活举步维艰。对方腊家的漆园过度索取,让他心中满是愤懑之情。
恰于此时,朝廷又大规模地搜刮起花石纲来,于是方腊便暗中蓄积力量。他敏锐地审时度势,竟有数百人甘愿追随他高举义旗。
紧接着,方腊斩杀了方有常一家,开始呼吁农民起义。他们以红色头巾作为标志,其队伍迅速扩充至数万人之众,还成功打入杭州,斩杀了两浙路制置使,甚至还挖了蔡京的祖坟。
起义军兴起之后,掌控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宋朝朝廷万分惶恐,派遣了 15 万大军向南进发进行镇压。
最终,方腊的起义军难敌朝廷。在秀洲之战失利后,于杭州被宋军层层围困,没多久各路兵马皆被俘获,方腊本人也被擒获并遭杀害。
然而这支义军的余部并未放弃,始终在江浙一带持续活动,直至 1121 年才被彻底剿灭。此次起义规模极为宏大,致使宋朝的江南被占据,经济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原本富饶的江南变得衰败荒芜。那时的北宋,由于冗兵问题严重地拖累了国家,国力持续地衰退。
实际上,方腊起义,一方面是因为朝廷的不作为,另一方面,方腊起义军所采用的手段较为残暴,这也是其迅速被镇压的原因之一。
从这些情形来看,宋朝的起义与其他朝代的起义相似,都是上层阶级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宋朝总共发生了 433 次起义,差不多平均一年就有一次。
如此频繁的起义,却没有一次成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首先,许多有记载的农民起义规模较小,或许只是局限在一个县内的折腾,很快就会被正规军镇压。
所以,尽管起义的次数众多,但很多都仅仅是小打小闹,很快便被平息。其次,起义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
譬如王小波、李顺起义,是发生于北宋刚刚建立的初期阶段,那时局势还没有稳固下来,赋税极为沉重,整体大环境很不好,所以他们的起义能够收获广泛的响应。
方腊起义则是发生在北宋徽宗时期,宋徽宗对政事毫不关心,官员们一味地去迎合皇帝,完全不顾及百姓的死活,拼命地对百姓进行压榨。
正因为这样,方腊起义才能够引发众多人的共鸣。这是因为起义的时机恰到好处,才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
综上而言,除非起义的规模庞大、响应者众多、声势极其浩大,让朝廷感到恐慌。否则,那些规模较小的起义,很快就会被镇压下去。
许多人好奇,按理说宋朝军队的实力比较孱弱,起义军的实力并不弱,宋军是如何去镇压起义军的呢?主要是由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这种思想极为严重。
这种思想自上而下地流行,致使很多武将难以获得重用。比如辛弃疾,他既是著名的词人,也是一员猛将。
但他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无法驰骋于沙场,一直到离世都心心念念着上阵杀敌。在宋朝,像辛弃疾这样的人才有很多,这都是当时社会风气所导致的。
追根溯源的话,还得从赵匡胤登基开始说起。 当年,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
因为他在后周的藩地叫做宋州,所以就把“宋”确定为了国号。赵匡胤身为武将,通过发动政变而登上皇位,因而担心其他人效仿,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
在平定了四方之后,他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中央集权。他先是将宰相的权力进行分散,又安排文官去担任知州,并且让知州和地方的通判相互牵制。
尤为重要的是,在登基的第二年,他导演了“杯酒释兵权”这一场戏码。
在一次宴请大将的宴会上,其他的将领深知受到了赵匡胤的猜忌,便询问应对之策。赵匡胤表示,诸位可以放弃兵权,前往地方,去安心享受生活。
当时赵匡胤掌控着禁军,众将领深知无力反抗,纷纷遵命,上书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 此后,赵匡胤逐步加强了对兵权的掌控,强化了中央集权。
此外,赵匡胤的“太祖誓碑”中明确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正因为如此,宋朝的文人得到了很多优待,这便是宋朝“重文轻武”的根源所在。对于赵匡胤而言,任用文人,只是因为文人对他的威胁要小于武将。
然而想不到的是,在赵匡胤、赵光义之后的宋朝,文人才能非常出众,而皇帝大多都不能做到文武双全,民间也越发地轻视武将。
这样一来,人人都渴望进入朝廷为官,没有人愿意投身到军旅之中,从而导致宋朝的军事实力变得薄弱。
正因为如此,军队实力平平,普通百姓更是力量微弱。所以当面对起义的时候,起义军很难与数量众多的宋军相抗衡。
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的那种情形来看,便能够理解强大的梁山为何无法与朝廷对抗。
因为“重文轻武”的这种风气,人人都渴望去当官,而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成为反贼。梁山上有许多人原本是军官或者良民,有机会能够回归正道,自然是不愿意错过的。
所以,即便是强大如梁山,最终也变成了宋朝朝廷的招安部队。
再看其他的起义,要么是因为实力不够无法与朝廷抗衡,要么就是选择被朝廷招安。这不但和宋朝朝廷有关系,也和当时的社会风气紧密相连。
正因为如此,宋朝的 433 次民间起义,全部都以失败而告终。有人戏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难造反成功的一个朝代。
仔细去思考,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百姓贫困又孱弱,朝廷只是相比之下稍微强一些。当两宋遭遇真正的强敌时,才深切地意识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当年,要是南宋没有岳飞作为支撑,结局或许会更加凄惨。朝廷也知道岳飞的重要性。
可最终,岳飞却被奸臣所谋害。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内部仍然争斗不断,宋朝的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如今我们把宋朝称为“弱宋”,这绝对不是赵匡胤的最初想法。但经过了数百年,这种局面早就难以改变了,也奠定了宋朝的基本态势。
虽然宋朝对外作战的能力欠佳,但是在对内镇压起义方面却相当有效。并且,宋朝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方面,成绩非常显著。
农业经过改良后发展迅速,新型的农具不断地出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猛。在宋朝时期,“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瓷器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北宋的五大名窑声名远扬。纺织业蓬勃发展,经济腾飞,江南也因此成为了富庶之地。在数学、科技、医学等领域,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所以,宋朝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从当下的视角来看,它就好似一名偏科的学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5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