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开国中将到底是谁?

东亚二战经典探秘2024-03-09 18:04:36  140

177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是开国将帅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可以说这个群体中将星璀璨,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岁月中都占有很突出的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数十载战争的洗礼,在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这个群体的大多数成员仍然都比较年轻。人们也经常会关注一个话题,到底谁是最年轻的开国中将呢?由于多种原因,结果是众说纷纭。本文结合近年来出版的权威性党史军史资料,着力来披露这一史实真相。

最年轻的开国中将应是张池明

在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开国中将出生于1917年,时年38岁。而出生于1917年,时年38岁的开国中将一共有四位,他们分别是张池明、谢有法、刘西元和周志坚。如果要论哪一个最年轻,那就得看他们出生的具体月份。张池明出生最晚,日期为1917年8月24日。因此,最年轻的开国中将称号应该属于张池明。

张池明

张池明,曾用名张家相、张赤民、张家驹,河南新县人。192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1935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池明开始从事青少年工作,历任少共光山县委儿童团总队长、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儿童局委员等职。1932年8月参加红军,后任红27军第81师2团少共团委书记、红25军军部秘书、红15军团司令部作战科代科长等职。参加了长征。1937年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张池明历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作战科科长、688团参谋长,冀鲁豫支队第二大队参谋长,第344旅687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3师8旅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43年初,中央抽调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彭雄、8旅旅长田守尧等一批团以上干部去延安学习,张池明是其中之一。赴延安途中,在黄海海面遭遇日军巡逻艇,彭雄、田守尧等人壮烈牺牲。张池明历尽艰辛,于9月底到达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后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张池明随部队进军东北,历任松江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哈东地委第一书记兼哈东军分区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43军政治部主任等职。他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海南岛等战役战斗。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进行整编。1949年4月,32岁的张池明担任第43军政治委员,成为第四野战军中最年轻的军政治委员,也是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军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张池明长期从事军队后勤工作。先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部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参谋长。1955年9月,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年仅38岁,成为人民解放军中最年轻的中将。后任后勤学院副院长、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67年7月,张池明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1975年8月调任炮兵政治委员。

1977年12月,张池明被免去炮兵政治委员职务。1985年3月按正兵团职待遇离职休养。离休后,张池明积极参与军史战史的编审工作。1997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

同为38岁的开国中将谢有法

在四位38岁的开国中将中,谢有法出生于1917年4月16日,江西兴国人。依出生月份,他比张池明年龄大,比刘西元和周志坚小。既然和张池明是同龄人,谢有法、刘西元和周志坚等三人也可以称得上是最年轻的开国中将之一。

谢有法于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红军后,谢有法先后任兴国模范师第1团宣传队宣传员、红3军团第6师16团连队文书、中革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总政治部组织科统计干事等职。著名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首次来到陕北根据地时,在欢迎仪式中,谢有法领头高呼口号,这个画面被收入斯诺所著《西行漫记》一书。

谢有法

抗日战争爆发后,谢有法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八路军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处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科长等职。1939年夏,谢有法到山东抗日根据地,任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谢有法在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时,认真执行上级指示,积极参与整顿山东纵队的工作。他一手抓党的组织建设、一手抓干部队伍的培养与选拔,经常深入各部队调查研究,帮助基层建立健全党组织,指导连队开展“创建模范支部活动”,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

抗日战争胜利后,谢有法历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津浦前线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东线(山东)兵团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9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胶东保卫战和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在任兵团政治部主任期间,他积极推进以诉苦和“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经过诉苦和“三查三整”,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1950年11月,谢有法率部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9兵团政治部主任。在朝期间,第9兵团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作战任务。毛泽东主席曾专门致电称赞第9兵团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作战,而且越战越勇,仗越打越好,政治工作功不可没。

1955年5月,谢有法从朝鲜战场回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二副部长。同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后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58年1月,谢有法调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治委员。在当时政治运动比较频繁的岁月里,对于学院的教授们,谢有法对他们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也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教学任务得以较顺利地完成。1966年4月,谢有法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政治部主任。不久,“文革”爆发,谢有法被冠以“反党分子”的罪名,受到10余年的专案审查。

1979年2月后,谢有法历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学院政治委员、政治学院顾问等职。谢有法离休后,仍带病坚持撰写军事和政治工作论著。1995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同为38岁的开国中将刘西元

提起刘西元,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担任过被称为“万岁军”的志愿军第38军政治委员。刘西元原名刘熙元,曾用名刘东元,出生于1917年2月26日,江西吉安人。1931年1月,刘西元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红军学校政治部青年干事,红1军团第4师青年干事、第4师12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长征。

刘西元

抗日战争时期,刘西元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3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随115师主力由晋西进至鲁西,后任鲁南支队政治委员兼686团政治委员、115师教导2旅6团政治委员。1943年9月任滨海军区滨北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滨北地委书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山东军区所属主力部队整编,刘西元任山东军区第1师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刘西元赴东北工作,任中共通化地委书记兼通化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任通化军区司令员。他指挥所部平息当地反动武装叛乱,迅速打开建设根据地的局面,部队由千余人发展到近万人。1946年7月后任辽东军区独立2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攻克四平的战斗以及辽沈、平津等战役。在第3纵队任职期间,刘西元下部队指导工作,积极开展诉苦教育,极大地激发了部队的战斗力。1949年3月,他任第四野战军第47军副政治委员,随部进军中南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刘西元任志愿军第38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被许多人所熟知的松骨峰战斗就发生在38军参加的第二次战役中。著名作家魏巍根据松骨峰战斗写成了著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第二次战役中,刘西元与军长梁兴初指挥所部歼灭德川南朝鲜军1个师大部,并命令一部堵住敌人南逃北援之路,对战役西线作战胜利起了关键作用。

对第二次战役取得的重大胜利,毛泽东主席发来电报祝贺。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亲自起草电报,通令嘉奖38军,并在电报结尾处加上“三十八军万岁!”从此,38军有了“万岁军”的美誉。1951年3月下旬,刘西元奉命随志愿军领导人回国向中央军委汇报抗美援朝战争的情况,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2年5月,刘西元回国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55年10月起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4月,刘西元当选为全国青联主席,并曾当选过世界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刘西元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期间,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开展民间外交、广交各界朋友,为促进国际交往、密切党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的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1964年10月,他重返部队,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在“文化大革命”中,刘西元刚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不到四个月,即遭到审查、批斗和抄家,但他旗帜鲜明,嫉恶如仇,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1969年6月后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按大军区正职待遇)等职。

1983年12月,刘西元离休。离休后,他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大事以及人民军队的各项建设。2003年7月14日在南京逝世。

同为38岁的开国中将周志坚

在1955年授衔时年38岁的开国中将中,第四位就是周志坚。周志坚出生于1917年1月12日,湖北大悟人。在最初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1986年版,解放军出版社)记载周志坚出生于1916年,没有显示月份,估计是沿用农历年份。修订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2006年版,解放军出版社)已更改了周志坚的出生年月,为公历1917年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2012年版,解放军出版社)也记载周志坚出生于1917年1月12日。和上面三位开国中将都是主要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有所区别,周志坚一生主要做的是军事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2岁的周志坚就投身革命,历任战士、通信员,红四方面军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团长等职。他身经百战,屡立战功。1936年底,19岁的周志坚担任红4军第10师师长,是红四方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师长,也是自1933年6月中央红军决定小师小团整编为大师大团后红军主力部队中最年轻的师长。

周志坚

抗战时期,周志坚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担任中共豫东工委军事部长。1939年初,他随李先念任司令员的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南下,任大队参谋长,协助李先念工作。经过艰苦的斗争,部队迅速从一百多人发展到一万五千多人,建立了鄂豫抗日根据地,部队统一改编为豫鄂挺进纵队。1941年初,豫鄂挺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任师长兼代政治委员。5师下辖4个正规旅,周志坚任第13旅旅长。13旅作为主力作战部队,在5师的军事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原突围后,周志坚于1947年初来到山东,任胶东军区新编第6师师长。同年8月,他奉命组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任纵队司令员。作为华野13纵的第一任司令员,他带领这支新军英勇征战。13纵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即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力,成为一支非常能打硬仗恶仗的部队。特别是在济南战役中,13纵一部最先突入济南内城,被授予“济南第二团”。周志坚后率部参加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周志坚作为解放军第31军军长,率部担负以厦门岛为中心的海防战备任务。1954年9月,他进入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学习期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8年5月起,他历任舟嵊要塞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顾问等职。

离休后,周志坚不忘军人本色,尤其注重总结数十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撰写了大量军史回忆资料。2005年6月9日在武汉逝世。

【作者:水新营 来源:《党史博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47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