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百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推进,广东广大农村正不断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在此当中,广东开展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即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着力解决环境面貌、文化生活、文旅产业、移风易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乡村,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
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五大行动进行时》专栏报道,生动记录“百千万工程”中的文明故事,敬请垂注。
·丰西西·
[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品质农房南粤行]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范晗越
案例
2023年11月起,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中的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在各地铺开,旨在建设功能完全、结构安全、绿色环保与乡村环境协调统一的宜居农房,为农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风貌,塑造地域文化等。通过该行动的实施,新式农村社区在“先规划后建设”的步骤中开工建设;早年因种种原因使用功能未完善影响居住体验和社区风貌的农房,得以蜕变升级、改善不足;新的建设手法特别是绿色低碳元素的融入,丰富了农房的使用功能……如今,一栋栋“品质农房”已在南粤大地拔地而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规划后建设”是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实现村庄用地建设布局集约高效、塑造全新镇村面貌的先决条件。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广东茂名走访时了解到,一套“二十四字”工作机制使得农房建设全程管控成为现实。“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的农房管控“二十四字”方针连续三年被写进当地政府工作报告,助力超过70%的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标准。
在茂名市高州市泗水镇滩底村,一幢幢暖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岭南新中式民居呈现在眼前,湖边凉亭、中心广场等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全新拓宽的环村道路将两片古荔园(贡园)串联在一起,百余棵相传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黑叶种古荔枝树,在承载着滩底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张全村的闪亮名片,担当起了乡村文旅活动载体的角色。而这一切,都有赖于2024年初开始的高州根子镇柏桥示范区(泗水镇大联滩底段)项目概念设计与建设。
2024年,高州市泗水镇投入超6000万元,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企业为滩底村进行环境整治、风貌提升和庭院经济示范点建设。“贡园的荔枝树之前有不少都是种植在其他地块上的,最近半年才集中移植到贡园里。”一位参与项目的设计师向记者表示。据介绍,除贡园外,环村路、湖边凉亭等基础设施、休闲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村民在用地上的协商支持。全长约1.5公里、宽约7米的环村道路,有一些需要拓宽的路段与村民原有的住宅、附屋出现了用地上的冲突。湖边凉亭所处位置,此前也曾建有两幢村居。至于沿路两侧的农房,更是有不少完全未进行外立面美化装饰。
在项目整体规划设计下,泗水镇滩底村一方面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由村民自行选择外立面改造的风格和方式,逐户签约、统一改造;另一方面,由泗水镇农业农村办、规划建设办、自然资源所等有关部门参与联审联办,在明确建设用地“四至”范围的基础上,积极与村民协商沟通,由村民主动拆除闲置附屋,支持环村路建设,温暖的米黄色外墙风格与古朴的灰瓦风格也都由村民自行选择。
“基层村落里的矛盾实际上大多数都与用地有关,我们通过事前的统一规划和与村民的沟通,提前化解这些潜在的矛盾。”高州市有关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高州市积极落实“二十四字”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农村建房公示牌制度。在正在进行的农房建筑旁,一块“蓝牌子”格外醒目,公示牌上清楚地标注着批准占地面积、批准建筑面积、承建乡村建筑工匠、房屋设计图、外立面效果图等诸多信息。高州市根子镇规划建设办工作人员伍绍森告诉记者:“公示牌既方便了村民之间通过村规民约相互监督,也利于我们日常的巡查管理,为我们实现全过程监管提供了不少帮助。”
如今,泗水镇滩底村已蜕变为周边知名的活动中心,建筑风格统一升级后,小酒馆、文化广场、古荔园成为了音乐表演、戏曲巡游以及绘画写生的良好载体。茅石墙根、古荔树荫,一曲岭南气息浓郁的乡居乐章在此奏响。
点评
强化规划管控,提升农房风貌
最终落点在人居环境的宜居有序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蔡穗虹表示,在农房建设流程中,用地合规是首要条件,其次是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在较为理想的状态下,上述两项许可能够为农房建成后的边界、平面设计、外立面设计等明确引导方向。近年来,广东省住建厅以及各地市有关部门纷纷编制《农房设计方案图集》,为建房村民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方案,既节约建房成本,也使得新建农房的整体风貌相对统一和谐。
蔡穗虹介绍,2022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编发《广东省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引》,明确零星分散且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可按原地类管理,为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供了便利。蔡穗虹谈到,规划村庄、提升风貌的目的并非是外观上的简单统一,无论是拆旧建新、整体搬迁,还是小规模的道路整理、环境微改造,最终的落点都在人居环境的宜居有序上。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如果能够在这一点达成共识,规划落地实施的效果便有所保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4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