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鹏,等于大鹏!
这是中国网友想出来的段子,不过从目前来看,双方的合作还没有到大鹏展翅的阶段,而是正在打基础。有消息称,昨日已有数百名大众汽车工程师进入小鹏汽车总部,接受小鹏汽车的面试和培养。
在丰田、本田等外资厂商举棋不定,甚至对新能源依然嗤之以鼻的时候,大众却已经俯下身去,把一家规模并不大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当成了“老师”。
大众这是真的想把新能源做起来啊!
去年7月,大众汽车斥资7亿美元投资小鹏汽车,获得4.99%的股权和一名董事观察员席位。
类似的合作,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并不罕见,但结出硕果的却不多。
奔驰与比亚迪合作打造的腾势汽车2010年就成立了,但在比亚迪接手95%股份之前几乎毫无作为;丰田与比亚迪的合资公司成立4年多了,也没折腾出什么新东西。
和上述合作相比,大众与小鹏的诚意完全显得不一样,合作一开始就奔着具体目标而去。双方约定将基于小鹏G9开发两款悬挂大众标识的电动汽车,并于2026年上市。
今年2月底,双方签署协议,将联合采购合作开发车型以及平台的共用零部件,以降低成本。
60天以后,大众与小鹏签署中国电子电气架构(CEA,China Electrial Architecture)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的合作深度再度升级。
这一次大众派往小鹏的数百名员工有一部分直接来自德国总部,而员工培训本身就是双方CEA项目的一部分。
双方合作才一年的时间,就整出了这么多“大活儿”,简直有点迫不及待的意思,什么是双向奔赴,什么是貌合神离,看看大众与小鹏,再对比一下奔驰与比亚迪,什么都清楚了。
当然,更劲爆的还在后边。
小鹏为来自大众的员工设立了独立办公区,双方合作的CEA架构不但会用于合作车型,还会被大众用于“中国专供”的CMP平台,也就是说,未来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的某些车型,也会采用这个架构。
除此之外,双方合作的第一款车型白车身已经下线,并有望于2025年推出,比原计划提前一年。
不要说是新能源时代,就算是在整个燃油车时代,这种亲密程度的车企间合作,也是第一次,双方在造车的各个环节都开始深度捆绑。而且,这一次中国厂商还扮演了技术输出者的角色。
大众急于合作的原因很简单,它手中现在的东西,实在太不争气。
在电动汽车方面,大众投入了大量资源,并且打造了多个造车平台,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却是雷声大雨点小,钱没少花,却始终摸不着门道。
以大众MEB平台为例,这是大众面向全球的造车平台,是大众实现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基础。但一直到现在,MEB平台产品的开发周期仍然长达48个月,也就是4年。
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上,4年意味着什么呢?2020年上半年比亚迪还是月销3万辆的“比三万”,2022年就成了年销180万辆的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长达4年的开发周期,让大众MEB平台的电动车面临“上市就落后”的窘境。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圈子里,小鹏只是个月销勉强过万的造车新势力,而且一直在巨额亏损,已经掉落到新势力第二梯队。但强弱要看跟谁比,小鹏手里有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这是目前所有合资厂商都不具备的。
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迅速走向深入,证明大众对小鹏的技术实力相当认可。但是,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大众对小鹏太认可了,以至于想把它吃掉?
大众与小鹏合作的思路很简单,通过这次合作,可以花钱买赛道,先获得小鹏的核心技术,补上自己的短板,消化完成之后,再搞自己的一套东西。
大众的体量在那里放着,在双方的合作中,真正的平等永远不可能实现。小鹏体量太小,它手中掌握的技术,充其量也就是帮助大众取得新能源市场的敲门砖。当大众也有了电动化的“技术底座”之后,双方的合作关系必然会生变。
就目前阶段来看,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双方合作的车型,挂的是大众的标识,打造出来的是“大众的车”,购买这些车型的消费者,也会认为这是大众的技术。小鹏这个技术提供者,只能在幕后发力。
这与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是不一样的,比亚迪提供给丰田的不过是刀片电池、e平台之类的东西,更像是一个供应商,而且比亚迪体量太大,不会被丰田“掏空”;小鹏就不一样了,它手里其实就那么点东西,给出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现阶段,小鹏能从双方的合作中获得的,只有钱,也就是技术营收。第一季度,小鹏来自大众的收入约为4亿元。
小鹏把技术给一些小型厂商,或许还没什么问题;但大众是一家巨无霸,它不是没有能力发展电动汽车,只是暂时落后了而已。在获得小鹏的核心技术之后,大众汽车很有可能陡生它意。
人心嘛,过一晚上都能变,何况这么大的买卖。
这种例子在商场上其实很常见,华为与徕卡合作多年,但2022年中止,随后华为就推出了自己的影像品牌XMAGE,业内普遍认为,华为在与徕卡合作几年之后,在手机摄影技术上已经实现了超越。
夸张一点说,小鹏汽车与大众合作,是带有一定风险性的,它拿了大众7亿美元,卖了4.99%的股份,又因为一些并不算高的技术服务费,交出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结果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如果双方合作失败,连这份收入也会断绝;如果双方合作顺利,小鹏持续不断为大众赋能,最终的结果也很难说对小鹏就绝对有利。
问题的关键其实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小鹏自身体量太小,虽然有核心技术,但自身的新能源车型销量一直萎靡不振,常年亏损的问题短期内也看不到解决希望,除了技术之外,它实际上并没有与大众对等的资格。
但对小鹏来说,这已经是目前最好的结果,无论未来有什么风险,眼下它都需要活下来。来自大众的资金支持,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小鹏渡过难关,至少在现阶段,大众是一个不错的合作伙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929651.html